沐云柔摇了摇头,陆秉的心思已了然于胸,不觉间哑然失笑——
这个陆秉,还真是一点都没变啊。
她自小就与陆秉相识,师承一脉。这两位的武功,其实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
若真要排资论辈起来,沐云柔还得乖乖叫陆秉一声师兄。
陆秉是永宁十一年的武举状元。
小伙子实在优秀,长得也帅,又是桓帝看着长大的,把这种稀有人才分派到边疆站岗吹风,实在是太过浪费了,于是皇帝大笔一挥,就留在锦衣卫做个镇抚使吧!
锦衣卫镇抚使,从四品官衔,听起来好像也没啥大不了——可诸位要明白,锦衣卫的最高官衔,也就是锦衣卫指挥使,也不过正三品!
直接任命一个二十一岁的毛头小子为从四品锦衣卫镇抚使,陆秉的仕途只能用扶摇直上来形容了。要换作旁人,早就被言官喷成筛子了,可直到永宁十三年,陆秉升任锦衣卫指挥使,也没人敢跳出来说半个不字。其中的原因很简单——
他实在是太优秀了。
武举和文举可不一样,如果说文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武举就是千军万马走钢丝。没点真本事趁早别上场,刀剑可不长眼,文举考场上还可以混一混,要是在比武场上混,没准儿一个不小心就直接见祖宗去了。
就算挺过前头刀光剑影的几关,也别以为就大功告成了,还有最后一关在前头等着呢。这最后一关,叫作“策论”。
所谓策论,就是命题作文,考官出题目,让你写文章,内容多数和军事有关,基本要求格式正确,内容翔实,思路清晰......
这可就缺了大德了。
要知道,考武举的,一般都是武将世家出身,深受家风熏陶,自小干的就是砍人的活计,说白了,也就是个文盲或者半文盲,不识得几个字,能写把自己姓甚名谁写清楚就很不错了,就这帮人,指望他们写策论?!
这不是耍人玩儿呢?!
所以,说武举是千军万马走钢丝,绝对是一点都不夸张。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掉进了河里,上岸的也有,比如陆秉。
那陆秉优秀到什么程度呢?
人家不仅写出了策论,而且质量很高,文采斐然,还被众考官一致评为第一!
这么优秀(文武双全),又是桓帝看着长大的(有皇帝做后台),当个锦衣卫镇抚使,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至于两年后,陆秉升任锦衣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