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以工代赈有弊端(1 / 4)

周乾疑惑:“你又不是织女,还非将自己代入,怨不得我。”

“是哦。”徐妙锦洒然一笑:“那你随便写咯,我才不在意。”

徐妙锦傲娇无比,回到城中直接回府,蓝玉让人护送她离开。

………………

院中桃树枝叶欢快摇摆着,阁楼上传来蓝玉的呼噜声,月光下刘三吾絮絮叨叨晃着脑袋,分析旱灾的事,脸上褶皱里都是担忧。

“朝廷救助只能缓一时,江水可解急,但需要沿江百姓共同出力。不如通过每家灾民出力出工,朝廷按此给他们发放代赈钱物。”

周乾听明白刘三吾的意思,朝廷代赈的钱物发放不是无偿的,它要求百姓和灾民通过出力出工,投入劳动获取救济粮物。

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只是说法有些不同。

以工代赈在历史悠久,几乎每个朝代都想过这种法子,到了明朝和清朝已经特别完善。

“刘学士,我不赞成以工代赈。”周乾思考后,摇头。

“周公子有其他想法?”刘三吾顿时不困了,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正襟危坐请教周乾。

“靠百姓劳动获得朝廷赈灾钱粮是短暂的,我们要明白,是水源充足的沿江干旱。若是引江水救旱,短期内当然可以。但旱灾的源头是不下雨。若是沿江灾民挖水渠这些完工,到那时还不下雨,怎么办。”

“若是不劳动,百姓就会失去朝廷的救灾钱粮。这只是其一。”

“其二,沿江百姓中,青壮劳动力只有小部分,都是妇孺孩子,这些人肯定不能以劳力换赈灾,还有生病的和年纪大的,伤残的,除去之后没有多少可用灾民。

这些不能参加工赈的人怎么办,让他们饿死吗?这是工赈的弊端。洪武初年那次北方黄河水患,便是工赈,当时老弱妇孺口粮艰难,刘学士忘了?”

刘三吾当下点头,说自己从未忘过洪武初年这些,道:“老夫记得,最早的工赈,是在《晏子春秋》中记载,历朝历代政先效仿。”

周乾抿了抿嘴,没有回答。水灾时运不进,旱灾时,缺少劳动力。

要保证以工代赈,不是简单的说说就可以的,需要官员和军队去经常维持才可以。

清朝便废除过无偿使用劳役,由朝廷出钱粮的做法募劳役,以及灵活的工赈资金制度,从经济和制度等方面保证了工赈实施。

但是也因为政策和管理问题,使工赈产生了局限性和缺点。

应天府沿江,

最新小说: 人间祠 风起大兴 一世唐人 救命!王妃又在被迫和摄政王发糖了 镇疆军 红楼之劲如松 丞相大人的掌心宠 姝女难求 宋国崛起 我在晚唐开发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