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溪园。
朱铭带着皇室成员,集体跑去皇家园林里避暑,顺便还带了一部电台和发报员。
说是避暑,其实也要办公的。
李含章奉诏前来东溪园觐见,他坐在湖心凉亭中等待,入眼是随风摇曳的碧荷,以及那刚露尖尖角的花骨朵。
老家的事,他已知道了,但不清楚细节。
自从让兄长回去分家,并且迁徙户籍之后,李含章就与家族没有联系。
很多汉语词汇,那都是有来历的,只因用得久了而习以为常。
就像朱铭的第一个年号“复兴中华”,此时的人们并不觉得俗气,而且省略为“复兴”、“兴华”都有其他含义。
“太阳”也是一样,几百年后的人们,肯定认为是个寻常称呼。
那为什么月亮的口语,不是“太阴”呢?
而且还越来越通俗,明朝都叫“月明”,到了清朝就叫“月亮”。
从月明到月亮的名词衍化,才是通俗化、口语化的正常趋势。
太阳的口语称谓衍化,竟然从通俗变得高雅,反而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
因为日、入、直三个字同音,“直娘贼”和“入娘的”这种粗鄙之语,可以直接用“日”字去代替。
甚至骂人的时候直接简化为一个字:日!
于是宋元时期的口语“日”、“日头”,渐渐在明清两代被更文雅“太阳”取代。
你如果在宋代指着天空说太阳,跟指着夜空呼喊太阴没区别,属于措辞文雅的不接地气行为。因为大家平常都喊日头,就连诗词里也多用日头。
“分家”我们习以为常,但这个词也是有来历的。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合起来即为国家。
“家”特指士大夫的封地,也可以叫采邑。
诸侯的子孙后代繁衍过多,以前的封地难以支撑,于是就得分家另寻出路。
留在原地的叫宗子,分家出去的叫支子。
按照周礼“支子不祭”,也就是分家出去的支子,没有祭祀老祖宗的权力。
礼崩乐坏之后,有的支子开始喧宾夺主。
再后来,支子也能祭祖了,但通常还是恪守着周礼:分家单开一堂,开堂者为支系始祖,子孙后代不会再祭祀主宗远祖。
李含章的“分家”行为,属于真正的“分家”,而非简单的换一个户口本——俗语当中的分家,应叫“分产析户”,祭祀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