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这个词在近几年的互联网产业中非常流行,广义的解释就是“互联网+”的公式。
在大众认知中,互联网处于核心地位,以它为载体链接各项产业。
但是这种认知是比较片面的。
刚刚长江商学院的罗建文教授长篇大论讲“赋能”,虽然他说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缺乏战略思维,但也不可否认,他是承认互联网的核心地位的。
主持人原本以为转移话题能够缓解场上两位教授的尴尬局面,却不曾想他向陈冲提出的“赋能”的问题,正是陈冲想要反驳罗建文的观点。
陈冲拿起话题看向罗建文,“我仔细听了罗教授刚刚的理论,虽然对我们互联网从业者不太友好,但是对互联网的产业核心地位是高度认可的。”
罗建文反而紧张了起来。
并不觉得陈冲是在称赞他。
陈冲接着道:“不过我可能和罗教授的观点有一些不一样的认知。”
听到这句话,主持人跟着紧张起来,弄巧成拙了。
不得不时刻关注台上罗建文教授的神色。
陈冲道:“对于赋能这种说法,我在私下和很多合作伙伴沟通过。
在同行中,基本上都接受赋能的说法,也就是互联网+。
但是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传统行业的龙头好像并不认同这个词。
他们觉得应该是他们+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去+他们。
这种思维也影响到了我,后来在与各行各样的合作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的确是这样的。
因为一个领域,比如工业的汽车领域,到底是互联网去颠覆它,还是工业去掌握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我觉得是后者,这个观点,可能与很多同行不一样。
每个产业自身技术非常深,互联网方面,无非是这几年我们比别人早一点懂了一些东西,但是其实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就能掌握到。
例如电力,之前的电力公司觉得有先发优势,过几年,纺织业、金融业谁不会用电?谁不会用计算机?
所以未来还是会回归到行业本身。
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一再强调赋能,强调互联网的核心产业地位,未免太霸道了。
我觉得用助手的概念更适合,实体制造业、金融业、能源科技……等各行各业,他们可以选择用你,也可以不选择不用你。
我认为我们互联网企业应该有这样的姿态,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