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切得太多容易造成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极有可能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心脏的正常搏动终生依靠机器辅助。
就像一个人减肥,减得不够,还是胖子;减少得太厉害,皮包骨头,走路都没力气,靠人用轮椅推着。
这种病例,传统的手术方法效果肯定不太好,风险还高。
所以杨平不想再沿着传统的路子来做手术,既然自己有条件,为什么不试试更好的方法,自己应该充分利用系统空间,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出一些新方法。
于是杨平开始对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进行了大量温习,虽然以前也看过很多论文和专著,但这次是有针对性的温习,效果会不一样。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根据发病率推算全国有200多万人患有该种疾病,但每年接受手术的患者不足1000例,因为手术难度高、风险高,能做手术的医生少,愿意做手术的病人也少,很多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
为什么传统手术难度高风险高,因为传统手术是打开胸腔,从主动脉进入,从主动脉切口往心室,犹如管中窥豹,看不到肥厚部位的全景,所以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严重不足。
杨平思考,如果发明一种切除器械,不从主动脉进入,而从心尖的部位直接进入心脏。
这样在彩超监视下,整个左心室一览无遗,没有手术视野限制。
同时器械可以接触到整个左心室内部,做到任意切割,也不存在操作空间限制。
从论文和专著来看,还真有人这么做过,有医生已经发明心尖穿刺消融术,从心尖穿刺,实施消融术。
如果从心尖穿刺小切口进入实施微创手术,需要考虑几个问题,切除器械如何设计?如何切除肥厚的心肌?切除之后如何取出切下的心肌?不然这些心肌组织随着血流会到处跑,成为栓塞的栓子,到了大脑,就会引起脑梗塞。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器械的材质怎么办?
因为手术必须由彩超引导监视,金属器械会引起彩超图像出现伪影,大量伪影导致图像看不清楚,手术就没法做。
心脏与其它空腔器官不一样,比如胃肠可以用内镜辅助视野,可是心脏内部不行,心脏内部填充红色的血液,镜头在血液中只是一片红色,什么都看不到。
比如血管镜,也只是利用球囊暂时阻断血流,给镜头创作一段无血空腔。
如果是普通人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几年根本不行,但是杨平有系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