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燧石研究院,顾松和三人组开始一起埋头研究。
顾松多少需要做出一点搞研究的样子,跟他们泡在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对顾松来说是轻松的,毕竟他心里有解决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将三人组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也向他们灌输一些理念方面的东西。
三人当中,倪光北明显最吃不消。他年龄大了,受到过去经典理论的束缚更多。
王随振反正只是一个材料方面的辅助,主要打配合。
最如饥似渴汲取营养的,就是林耀东了。
从他当时受到一点启发,就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做出一种3d存储单元开始,他的天赋就是显露无疑的。
现在有更恐怖的“老师”带领着,他在这个领域已经日渐精深。三人当中,他已经逐渐开始起到尖锋的作用。
廖青山来到燕京的时候,被顾松告知要前往沪海,筹备一个战略芯片厂,毕竟将来的产品是量子计算芯片之后,整个人就抓狂了。
“现在是什么进度啊?我虽然不是一线搞科研的,但我对工艺很在行啊!加我一个啊!”
顾松无奈地说道:“还远没到那个程度,现在才是理论阶段。过了这个阶段,要考虑集成工艺的时候,你再加入进来。这不是要对你保密,你要做的事情也非常重要!而且,筹备新厂这个事,除了你,难道让别人去做?这又不是搞个新的硅基半导体芯片厂,你可以安排副总过去。”
廖青山闷闷不乐,又满怀激动地去了沪海。
临行前,哀怨的眼神看得顾松头皮发麻。
给简玉书打电话,让他到南海岛忙完之后去沪海,说了纳米碳材料和量子芯片厂的事之后,他就只淡淡地“哦”了一声。
多好!
顾松也一直注意着刘玉恒会不会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仿佛巨浪都只在背后酝酿。
当然,这大概也只是刘玉恒一厢情愿地这么以为而已。
保家齐回到燕京之后,顾松去见了他。言谈之中,保家齐是毫不在意的样子。
倒是对顾松汇报的纳米碳材料突破,尤其是高温超导石墨烯的突破,非常动容。
虽然说,顾松搞这种超导材料,只是为了量子计算机做准备。
但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实在太广。怎么把这种新材料运用在其他领域,那就是古韬和保家齐安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