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攻克数个数学难题,获得十项数学大奖以及各种名誉头衔,发表8篇四大数学期刊论文,出了本数学专著,物理方面也发了三篇prl,以及一篇《科学》。
因为沈奇从事的工作的性质,研究成果的产出有其周期性,他一年出两三个重大研究成果,这在学术界属于火箭般的速度,多少专家学者几年才能出一个研究成果。
事到如今,需要5000多万点学霸积分来升级,沈奇只能选择干苦力,刷文章吧,刷数量,刷那些if值高的期刊。
《科学》、《自然》是不错的选择,它们都是周刊,发文速度快,if值高。
写《科学》、《自然》的文章,沈奇需要改变风格,以科普为主,不写太深奥的理论。
普通的科普文章也难被《科学》、《自然》收录,沈奇需要科普出质量,科普出高水平。
为此,沈奇前往南港理工大学,开始筹备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南港理工大学拥有华南地区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处理设备,沈奇还挂着南港理工大学的特聘物理教授头衔,他的选题是黑洞。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听说过黎曼猜想、霍奇猜想,凝聚态物理中的那些机理规则,再怎么科普化,多数普通读者也看不明白、不感兴趣。
而黑洞,是一个人人皆知,却一知半解的存在。
很顺利的,沈奇进入了南港理工大学天文观测站。
站长卢教授接待了沈奇,询问沈奇需要什么。
沈奇说到:“我需要咱们站关于黑洞质量、红移、x射线光度、射电光度的数据样本,如果有可能,我想在您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一次咱们站的射电望远镜。”
卢教授点点头:“可以,那么我想了解的是,沈教授是想推进什么课题?”
“写一篇关于黑洞的科普文章,大概会建立一个新的黑洞活动的基本面关系式,又或者是黑洞熵的修正,诸如此类吧。”沈奇说到。
卢教授一听此言,连连摆手:“那咱们站的数据样本量不够啊,你得去找国家天文台,或者nasa。”
“不用麻烦国家天文台和nasa了,这个项目属于我的小嗜好,独立研究,不必惊动国家和美国科学界。科普文章而已,咱们站的存货足够了,我又不是做专业的天文学研究。”
“沈教授,你都黑洞熵了,这还不够专业?”
“这个领域是很专业的,我尽量写的通俗化一些,老卢,帮个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