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年夏,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在西安誓师,率领号称百万的大顺军第二次东征。
这次东征,李自成采取了崇祯十七年在代州时军师李岩“避实击虚,以夺取京师为重”的建议,避开宁武军与西北大营的新军,绕过明军重兵防御的宣大一带,直奔太原。
以牛金星的话说,此次大顺军主要目的不是与明军决战,而是夺下固关,进可直趋真、保两地,转瞬达京师,退亦可守住山西大半,为来年三征做准备。
其实让崇祯皇帝气愤的不是太原失陷,却是往日只知一味强取豪夺的李自成,现如今竟然也学会了稳扎稳打,留有退路。
说起来也是有些好笑,明廷内部矛盾重重,关外的鞑清和陕西的大顺亦是如此,崇祯皇帝所处的京师,是多尔衮和李自成为了争夺天下都必须拿下的地方。
这个情况,后世穿越而来的崇祯自是心知肚明。
现在的正统和大义名号是朝廷,谁第一个拿下北京,谁第一个逼自己挂上东南枝,那就是占据了应天之名,所以李自成为了转移大顺军内部日益严重的矛盾,便开启这所谓的第二次东征。
这种事自古多有之,每当王朝、国家内部矛盾无法调和之时,要么是以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达到调和的目的,要么就是和李自成如今做法一样,发动战争来转移注意力。
李自成誓师后的头一个月,大明五省总督陈奇瑜檄立即做出部署,檄五省明军会同西北大营新军于固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太原,斩杀牛万才,招降蔺养成,可谓是风光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攻克太原之后的明军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军将自相倾轧的老毛病。
军将们本就是由于陈奇瑜本人的威望和崇祯皇帝如今声威日隆才会前来,在明面上他们都是有说有笑,但各自都是军阀,完全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所谓一拍即散,便是如此。
真正的导火索还是宣府镇总兵高杰与大同镇总兵白广恩部下发生的火拼,他们两个和唐通都是甲申年崇祯皇帝为了扭转历史大力扶持出来忠于皇室的军将。
事实上,他们三人各有功勋,确确实实达到了扭转历史的目的。
只要皇帝信任,他们在大义上的决定上从不含糊,但三个人之间的各种新仇旧恨根本不是轻易就能调和的,崇祯皇帝不能用几次召见做到,陈奇瑜纵是军事天才,也同样无法在短短数年之间感化。
李自成率大顺军主力进至汾州时,便是听闻太原明军发生火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