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下一环节,研究对应的冷轧热轧工艺。
那么间谍通过打听,得知某型钢的配比是铁6、铬2、铜钛锰各0.5、镍钴各0.25,他能不能还原凤凰钢铁的最终成品性能?
答桉是非常难。
后续工艺的经手工人并不知道材料配比,他们也不能把热处理方式和钢的编号对应起来,现场当然可以,可一旦离开现场,谁会去记一个文字加四位数编码和对应的热处理。这个信息很难泄露,一旦淬火方式在气冷和水冷之外,情报获得者也只能用穷举来实验。
……甚至要走到淬火的部分,还得先保证炉温控制能力差不多,有的材料加工温度差十度,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物理性质差异。
有很多东西都类似,因为工业分工的特色,决定了工人们很难掌握一种材料的全部信息,而间谍实际也不太可能直接捞到成套的材料文件。
另外,王国现在有一定冶炼量的,按产量排序有铁、铝、铜、锡、铅、钛、锰、铬、钨、锌、镍、金、钴等十几种,其中钴还谈不上产量,但确实已经有突破,锂钠镁钾等几种活泼金属单质则还处于早期量产研究阶段。
还有现阶段主要由各炼金工作室负责研究和微量提供的钙铷钯钼,以及稀土类氧化物。
这么多基础单质,能组成的金属类材料可以说是无穷无尽,哪怕有一两种的材料被人学了去,也不影响大局。
如果说外面也能用穷举法,碰运气弄出在某些方向具有优势的材料,那么加工精度则只能靠技巧的积累和实际使用中寻找改良方法。
从制造局分化出新城重工时王齐就指明了,重工唯一的重任,就是提高自身加工精度,生产设备都是附带的。
重工现在对圆柱形工件,直径五厘米以下的加工精度能达到3微米,直径十厘米以下曲轴加工精度为10微米,蒸汽轮机用大轴精度也能达到80微米,这都是几千工人和工程员十几年的成果,其中还有很多基于魔法的帮助。
但是,重工甚至无法把自己的加工精度,复刻到汽车厂。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精度并不是只由机器本身决定。
抛开设备本身不谈,影响精度的还有两大要素,装配和地基。
比如一台基本轴传动车床,放在重工,因为整个气氛就是追求精度,当工人觉得自己用的设备精度好像比隔壁低,就会自己想办法或者在厂里找人帮忙,日积月累之下,可能在用了两年后比刚落地时的精度都高不少,可能只有一两个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