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有几百里长几乎是水平流动,两岸低洼处形成的大小胡泊无数,四周芦苇丛生,渔船星星点点。
外围靠近芦苇地方有整齐的农田,四周有沟渠,可浇水可排水,田里种有一种一种象稗子草的作物,当地人叫稗子。
这里的湿地水位高,含碱量大,其他作物不易生长,稗子适合,只要把田里灌满水,地里的碱随水渗入地下,或随水排走,稗子就可以正常生长了,其他作物灌水后就枯死了。
只要地面上出现了碱,就用水灌,直到收获前保持地面干燥,以便收割。
童远还发现在碱地适合种甜菜,根可熬糖,叶可食用,也可喂猪。再远一些的地可中杂粮,也可种小麦,方便引水灌溉。
这样这里的种植非常多样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麦等都有种植。
各作物时节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异,搭配种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时段忙不过来,也可以在生活上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
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尝试,如果效果好,会在其他地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广。
另外,平城也是周边的山区,严格执行保护植被,尤其是建筑和燃料,尽可能使用较少木材。
定襄、雁门地处阴山余脉灰腾梁南部几百里,灰腾梁低矮,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结构房屋防寒较差,且多以烧材取暖,大量木材用于盖房、燃料,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变,最后又变成荒漠地带,那就必须从中原转运粮食物资,然后恶性循环
这是童远不愿看到的,所以立刻执行了保护树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于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识更为持久有效。
一些用过碳石、体验过这种本地著名特产的屯民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多年苦于风沙的流民成了重点发动对象。
军屯又有政教体系,基层影响力当世无双。这样一场基层为主的保护植被,合理开发荒地的运动发动起来。
一些新吸纳的本地屯民,自发地在黄土山坡上打洞建房,虽然这种房子十分简陋,但还是让童远想起了一样很适合这里的建筑,那就是窑洞。
童远见过后世的窑洞,在屯民目前基础上画出改进草图,找了几个造桥有经验的石匠研究用泥丕代替石料砌筑拱形窑洞,很快有了方法。
几个月后一派窑洞建成了,深受当地居民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