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法,她只知道一种最简单的制陶方法,没实践过,但是看过。
她现在让鹿寻做的,就是用最原始的制陶方法“泥条盘筑法”来制陶。
粘土要先晒好,水份先晒掉。
晒好的干干的粘土放石锅里,先要用木棒捣碎,要捣的碎碎的,无限碎,尽量不能有颗粒感。
这个活又叫了一个人过来,两人轮换着做。
本来应该要过筛的,但是这里哪有筛,就只能不停的捣,无限接近细粉末。
捻一捻,觉得差不多了,就开始一个倒水一个搅拌,就是和泥巴。这水和粘土的比例很重要,知道比例重要,但是记不清,就只能试。
“记住这些粘土加了多少水。”云清提醒鹿寻,自己则在石壁上偷偷记下。
和完之后,就是来回的揉,完了还得用木棒继续砸,这是为了增加粘性。
最后揉成团,像个面团似的。
就这样了,还不能用。要像醒面一样,这个泥团也要醒,只不过这个时间长,要阴放几天的时间。
如此,又做了九个泥团,这九个泥团,水和粘土的配比有些变化。就这九个泥团,又叫了几个人过来,轮流捣,才搞定。
即便这样,鹿寻也还在揉他的小细胳膊,全方位诠释了鹿寻在族人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弱鸡。
云清还给这十个泥团做了编号,就用正字诀,这是为了让他们也看懂。
自从小卡卡学会了用“正”记录鸡蛋数量,这方法就被广而告知了,至少部落几个聪明伶俐的都懂的运用。
五天后十个面团醒好了,先如同擀面饼一样,在平滑的石头上,擀了一张直径二十公分左右的泥饼子,厚度不足两公分。
用小石刀把泥饼子处理成圆形,切掉的部分可以揉进面团。
然后再揉一些拇指粗细的小条,长度也就六十公分左右。把这些细条粘在泥饼子边缘,围一圈。首尾相接处还要有一段交错。
然后在这个盘起来的细条基础上,再同样盘一层,一层接着一层,直到三十来层,云清才叫停。
又叫鹿寻揉了一个比较粗些的泥条,盘在最上层,这是做“口”。
接下来,也是很重要,就是拿着小木板轻拍,里侧外侧一点点的拍,把这些细条都拍平,尽量的让上下条的表面粘连在一起。
拍的时候,不能乱拍,手还要在另外一侧扶着,其实手扶着还有一个作用是顺便造型。
现在也甭管造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