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因为是微电影,懒得重拍了。
冯大炮凑过来,“小方?”
“嗯?”
方沂低头看他,压迫感来了。
他妈的,人是不像,气质太像了啊。配上颜值,结果反而成加强完美版首富了。
“哦,方……导。我想加一点戏……”
冯大炮拿出相当简陋的剧本,上面关于他本人的出场,一开始就是隔着玻璃探望。“我想要把我的车拍进去。”
“那个……”
“宾利飞驰。”
方沂沉吟,“为什么。”
冯大炮不知怎的,照说像他这样的,本来该一语定乾坤啊,来剧组称王称霸的,但他竟然和方沂讨论起来了,“我是觉得,前面给冯大炮这个角色,我是说这个角色啊,不是我……增加一个从豪华车下来的镜头……”
“我们这片子,是倒着叙事的,那么片子的结尾部分,是新人冯大炮去拜访大佬牟期中,可以拍他和人一起坐夏利……这么有一个对比,结构也完整,给观众一个暗示。”
方沂,“什么暗示,暗示财富的积累,也是进局子的经验值积累吗?”
冯大炮摇头,“我说的这个暗示,是‘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暗示。牟期中已经不见了,但永远有新的牟期中。”
方沂说,“冯导,我们是微电影,你这会不会有点艺术过头了。你不是拍商业片的吗。”
冯大炮咬牙,“那这样,不要拍最后的夏利了,我主要是想拍我的宾利。我们的微电影,总还是要收视率的,商业片我懂,宾利可以增加收视率。”
“成。”
冯大炮说的有道理。
故事结构线,是监狱探望-宣判-逮捕-事业危机-铤而走险-高涨,其中,宣判和逮捕很好拍,演员都不要出镜,直接拿历史上的庭审记录即可。
再省略一点,“啪!”法槌敲定声,配手铐的图片。
一秒钟,事情就讲清楚了。
微电影的人物传记片,受限于时长,有时会走意识流路线。
举个例子,某乔丹纪录片中,有一幕是讲乔丹因为切雪茄把手指切到了,影响了手指灵活性,真实历史上,乔丹花了很多心思去复健,公牛老板也声称因为乔丹的手指伤,才导致乔丹无法复出,乃至于换队复出,公牛全队撕逼,怎么怎么媒体互骂。
而在片中,并没有讲这些逼事,扯来扯去的,而是让一颗本来应该百发百中的篮球,“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