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回去好好谋划一下此次出征西域的事宜了。
不然,真的有可能会饿死在半路。
大殿之上,气氛依旧凝重。
马谡转头看向陆逊,两个有着裙带关系的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陆逊施施然出列,对刘禅和马谡依次行了个礼:“臣领旨,臣告退。”
他也得回去挑选部将,统筹一下东征事宜了。
姜维和邓艾也拱手告退。
出征之事既定,马谡也就没什么事了,他微微眯着眼睛,退后半步,将舞台让给四大内辅。
大权在握而不专权,是他从诸葛亮那里学到的本事。
不同于诸葛亮早期军政财一把抓,直到后期才逐渐放开了还政于内府,只握住财权和军权,马谡干脆连财政大权都分给内府了。他觉得,只有让内府四位大臣拿到财政大权,朝堂之上才会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若是像诸葛亮那样什么都管,会累死人的。
是以,除了军权,马谡什么都可以放。
四大辅臣依次出列,向刘禅一一汇报魏蜀吴三地的各种事务,然后提名一下各地的人事考核任免、赋税征收、战后重建、流民安置等工作。
天下虽一统,但为了便于治理,魏蜀吴三地依旧是分开管理的――即蜀人治蜀,魏人治魏、吴人治吴,三地官员上面由内府官员监督,四大辅臣统筹。
这样一套类似内阁的军政体系,是马谡在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所提出来的,当时有效减轻了诸葛亮的劳动量。
诸葛亮见这套体系确实好用,遂略加改进,形成了两府制度,即掌管军事的外府和掌管政务的内府。
简而言之,四大辅臣是百官之首,丞相是四大辅臣之首,马谡这个大将军是所有将领之首,也是百官之首,仅比丞相低半级。
丞相不在的时候,他就可以监管朝堂。
至于皇帝刘禅,吃好喝好睡好玩好就行。
不得不说,这种制度有效降低了皇帝昏庸的时候,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可能性。明朝那些奇葩皇帝正是在这样一套行政体系的支撑下,才不至于崩盘。
虽然最终明朝还是崩盘了,但那已经是两百多年后的事情了。
……
刘禅心不在焉的听着四大辅臣的汇报,需要他表态的时候,他会习惯性看一眼左首,意识到诸葛亮不在,这才看向右首。当看到马谡点头,他就会沉声说一句“准奏”;如果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