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书籍,像账簿、传单、小广告、产品包装什么的也都需要印刷行业。总体上讲,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
洪涛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他在南宋办过报纸,用的就是后世的铅字印刷技术。虽然当时具体经办人并不是他自己,但背后出坏主意的是他,理论知识丰富。
既然有现成的技术可以赚钱,干嘛还去创新呢。把当初在南宋搞的印刷作坊照搬过来,按照目前的条件略加调整,应该就是个不错的买卖了。
最主要的是这玩意入行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别人想学一时半会儿也学不会,第一口大肥肉必须让给自己吃。
而且洪涛连第一个客户都找好了,就是算院!自己这个算院的博士不能白当,光贡献个算盘不足以体现出此博士与彼博士的区别,再来个印刷术让你们开开眼,顺便也别白看,真金白银掏一掏吧。
只要算院接受了铅字印刷这个新事物,很快就有会更多政府部门来下订单,因为算院里的师生大部分都是朝廷官员或者叫预备役官员,不可能一点影响力都没有。
另外洪涛还看准了一个业务方向那就是寺庙。现在佛教比较流行,上到皇家下到平民百姓都以信佛为荣,大大小小的寺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各处冒尖,经书的需求量自然是非常非常大的。
就算大宋国内的雕版印刷行业能满足,就不考虑出口问题了吗?别的国家不提,北面的辽国可是一直在和大宋有样学样,他们的印刷行业应该没有宋朝发达。
假如将来有一天自己的商队运送着一大堆印刷精美的经书抵达辽国,应该还是挺受欢迎的吧。这样一来自己就是文化使者了啊,必须和辽国文化人打成一片,然后再顺势把花膏也一并卖给他们。
文化人在这方面向来勇于尝试,对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也肯定趋之若鹜,保不齐灵感一来还能弄出点流芳千古的作品呢。自己也就借着他们的掩护,顺理成章的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即便有个把明白人反对也没用。
后世的老美不是讲究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子嘛,咱比老美的形象可爱多了,一手捧着精美的经书,一手提着芬芳的花膏,脸上全是笑容。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买卖自愿,绝不强求。
想玩铅字印刷必须先要铸造铅字,想铸造铅字得先有铜模。南宋的金银作匠人可以如雕刻玉石般在铜块上把繁体字雕刻的非常精细,想必北宋的匠人也相差不远。到底能不能,问问就知道了。
去问谁呢?还是后苑那几位宫廷匠人。不过有一件事儿让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