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要虚情假意,我且问你,官家之事可是有意为之!”丈夫一来,长公主马上告退。她刚走,苏轼就变了脸,凑过来恶狠狠的追问,问题还特别尖锐。
“本王对外族手段狠毒不假,但从来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谋害官家对本王和齐王一点好处也没有,还容易引发朝堂动荡,何苦来的呢?”
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问题,大部分朝臣怕是都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碍于形势不便直说。在外人看来,自己也确实有很大嫌疑。
原本皇帝好好的,就算晕厥过几次,也不至于暴毙而亡,怎么自己和齐王一进京就突然驾崩了呢。
而且皇后和章之后的表现也太大公无私了,同时宣布放弃皇子的继任权利,改为由朝臣共议新君,还主动推荐齐王。
还玩意还用议吗?掰着脚指头数,最有资格继任的就是皇子和齐王。现在皇子退出了,就剩下齐王一个人选,谁要是再不识时务,非要逆潮流而动,也就只能和程颐一样主动辞官回家。
多余的话敢说半个字,立马就是杀身之祸。祖训是说不让擅杀士大夫,但前提是别招上谋逆的罪过。你都指责皇后、新君的合法性了,不是谋逆是啥。
可不管别人怎么想,洪涛都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须干净彻底的否认这个指控。答应做摄政王但不入京,也有这种考量。
大模大样的回京执掌大权,看似更容易推行新政,可实际上也加深了人们心中的想法。现在远离权力中心,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有心人:咱不眷恋权利,更看不上那个皇位,别瞎猜了。
“不是就好、不是就好,老夫也不愿意相信晋卿是此等人。不知皇后的懿旨可曾看过,若是没有不妥,还请晋卿速速启程回京。齐王初登大宝,朝中很多事情还要等着晋卿拿主意。”
苏轼也不愿意自己的朋友是个弑君佞臣,眼见王诜回答得合情合理,也就不再追究这个问题,转而催促赶紧上路。他虽然辞官不做,可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思并没冷,还想有所作为。
“皇后懿旨小弟看过了,没有不妥,理当为国出力。不过还不能进京,小弟这个摄政王就在扬子镇待着吧。当初小弟和皇后发过誓,只要官家禅让我就辞官不做、远离朝政。虽然目前还无法完全放手不管,但回京摄政万万不能,还望子瞻体谅一二。”
和王二解释完了不进京的缘由,转头就还得和苏轼再解释一遍,只是内容不一样了,还得再编一套出来。这次是拿誓言当挡箭牌,当初发誓的时候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