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脚下有一座小镇,镇子不咋大,却是十里八村唯一的集市所在地。
周围山村的百姓,会把自己用不到的商品拿到这里出售,然后换取生活所需。
很多时候大家甚至都是以物易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唐闹钱荒,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严重不足。
只有大一点的城市钱币购物才是主流,县城以下多是半数用钱半数以物易物。
在偏远一些的地方,以物易物更多一些,或者用粮食布匹作为一般等价物。
不过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来说,影响到也不是很大。
反正这一片的百姓自得其乐,日子过的还算平稳。
每逢初一十五小镇就会有大集,赶在这两天的原因比较复杂。
一来和朝廷的人口管控政策有关,没有正当理由百姓是不允许随便出村的。
啥?你要赶集?别急,等初一十五大家一起去。
二来外地的商人也会在这两天来到这里,带来更多的商品。
同样的,这些外地客商也会采购很多货物,价格也会略高一些。
百姓们有了什么比较值钱的货物,比如山上的野味儿,一些草药之类的,都会集中在这两天过来售卖。
这天又是十五,周边村子的百姓天不亮就起床往这里赶。
这会儿可没车赶集全靠步行,离的稍微远一些的,必须要早早出发才能赶在晚上回来。
否则就会变得很危险,这种危险不是来自于贼寇,而是衙门。
这里介绍一下唐朝的人口管控政策。
在宋朝之前,国家对基层的管控严格到变态的地步。
就以汉唐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左、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
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这么多官吏可不是摆设,而是用来管理基层百姓的。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村子是有围墙的。
人们统一出工统一收工,村干部也就是邻长、里胥等人,坐在门口监督百姓。
早上检查有没有人没出去干活,晚上看谁没回来。
而且干完一天活回来的时候还不能空着手,必须要砍一些柴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