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达不解他为何不正面回答自己的问题,但也没有追问,而是顺着他的话道:
“不知道哪里有漏洞,又该如何完善?”
陈景恪说道:“漏洞太多,首先科举的名额产生就存在极大的问题。”
“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多是经他人推荐获得。”
“如此就给了士族把控渠道的机会,他们自然会优先推举自己的子弟门生。”
“普通人面临和以前差不多的困境,空有一身才华却连一块敲门砖都找不到。”
李明达情不自禁的点头,道:“确实如此,可是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陈景恪说道:“考试,只有考试才是最接近公平的制度。”
“可以在每个县设置县试,在州设置州试……县试中选者去参加州试,州试中选者来京都参加大考。”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减少学子参考的成本。”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有多深,盲目的跑到京城参考,最后往往是白跑一趟。”
“还有很多人明明有才华,却不自信,或者没有能力来京城参加考试,一身才华白白浪费。”
“设置县试、州试,他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参加考试。”
“若中,就证明有一定的才华,可以去州郡、长安搏一搏。”
“如果连县试都过不了,那也就没必要瞎折腾乱跑了。”
李明达眼睛越来越亮,听完之后击掌赞道:“医师真是聪明呢,如此一来科举就更加公平了。”
陈景恪摇头道:“不,依然不够公平,考试、评阅制度依然存在巨大漏洞。”
“阅卷看的不是考生的作品,而是名气。谁的名气大谁的举荐人更有权势,谁就能中举。”
李明达有些羞愧,她就尝试着举荐过好些个人,也算是科举制度的破坏者之一。
尤其是古池文会成为固定活动之后,向她投递行卷的士子数不胜数。
不少她认为有才华的人,都拿到了她的举荐信。
只是这件事情她从未声张过,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当然,她想捧一个人其实可以更简单,古池文会上点名表扬一下。
在每一期的文会集上点评几句,就足以让一个不知名的学子,获得一定的名气。
她这个刚刚建府的公主都尚且能做到如此,更遑论其他权贵了。
初唐时期的科举,其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