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刘邦,劝说刘邦定都关中为宜。
他的话很有道理,刘邦听了犹豫不决,就问张良,张良给他提了一连串的问题。其中就有一条,洛阳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要是一旦朝廷有事,天下纷扰的话,那些坐拥其大的诸侯们要是起兵进逼洛阳,无险可守的洛阳岂不完了?
反观关中“四塞之国”,正是定都地好去处。刘邦明白过来,马上走人,去关中定都。才有后来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成为六朝古都的由来。当然,娄敬这个创议者刘邦也没亏待他。赏了他五百斤黄金,赐姓为刘,叫刘敬了。
洛阳的修建者是周公,就是解梦的那个周公。当时,西周才确立了全国政权,分封了很多诸侯。这些诸侯一年要朝觐天子一次,要从大老远地跑到关中的镐京去,路途太远了。象姜子牙要从山东跑到关中去,一把老骨头颠来颠去,哪里经受得起。
正是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周公才决定在这里修建洛阳,做为西周地第二都城。每年到了周天子接见各地诸侯时,周天子就驾临洛阳,接受诸侯的朝觐、述职等活动。
犬戎东侵,周平王胆小怕事,不得不东迁洛阳,再无恢复西周昔日强盛兴旺景象之打算,周室自此日弱,春秋列国也就从此开始了。是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战略地位上讲,洛阳是汴京的西大门,要是洛阳一失的话,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汴京,忽必烈听了郭侃的分析,哪里会不急如星火要张弘范回援洛阳地道理。
郭侃写的正是“条侯”两字,这是一个典故。西汉吴楚七国叛乱之时,条侯周亚夫奉汉景帝之命出兵山东进行镇压。而当时,周亚夫的军队很少,才三万人,而吴楚七国共有几十大万,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了,要是硬碰硬地正面交战的话,必输无疑。
周亚夫是中国历史上一员才能卓著的良将,他自然明白处境不妙这个道理。他的征战活动堪称中事史上的一个大手笔,他并没有从众所关注的函谷关出发,而是从蓝田隐蔽出关,沿黄河故道快速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山东,很快就踏平了山东,再回过头来收拾吴楚之军。这一仗打下来,仅仅只用了三个月。
对于这段历史忽必烈这个饱读汉书的帝王自然是知道,郭侃这二字是在告诉他解晋的骑兵部队肯定和当年地周亚夫一样,没有从函谷关出来,而是从其他地地方隐藏前进,解晋的目标必然是洛阳。
郭侃地推断不是正确,而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