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一川浑浊的河水,只是哗啦啦的横在元明两军之间。
陈德兴看着月色下的这河水,还有河对岸蒙古大军的连营,只是摇头苦笑。这忽必烈原来是狗皮膏药的性子,刚刚打完李璮,就又带着七万疲惫之师粘了上来,依着漳水下寨,挡住了陈德兴东去运河之路。
抬眼望去,漳水北岸,蒙古大营,灯火通明,隐约还有蒙古人的欢呼声和汉家儿女的哭喊之音传来!
忽必烈在井陉大捷之后,便是一路抄掠而来——可怜那些没有被某个邪教头子裹挟的汉家百姓,现在又在蒙古的铁蹄和屠刀之下**了。
而和蒙古大军夹河对峙的,则是陈德兴所部控制的大名城——就是那座《水浒传》中“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的大宋北京大名府。
这座始建于北宋仁宗朝的雄城分外城内宫,外城周长四十八里,内有宫城周长三里,虽然已经破败了百余年,人口也不及鼎盛时期百余万的二十分之一。但是仍然能从高大坚固的城廓看出昔日的雄伟壮丽。
大名城原本也在史天泽治下,不过却远不及真定城繁荣,居民不过数千户,都聚集在原本的大名宫城以南的大名御街两侧。至于其余的城区,都是一片破败,基本没有什么人烟。直到被陈德兴裹挟的近三十万民众的到来,才让这座昔日富丽繁华的雄城恢复了一些生气。
不过随后挟着井陉大胜的余威。气势汹汹从真定路赶来的蒙古大军,又让整座城市笼罩在一派大战将临的气氛当中。
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因为一场大捷而失去理性。仍然打得非常小心。并没有去攻击有坚城可恃的陈德兴,而是小心翼翼地在大名城东。依着漳水立了硬寨,当起了挡路的恶狗!
至于忽必烈的目的,也是明摆着的。就是不让陈德兴返回燕云,更不让陈德兴在大名府安稳的建立据点。
只要陈德兴的精兵回不了燕云,燕京的明军就无力驱逐占据燕山的末哥所部。而取不下燕山,燕京周遭的农业生产就没有办法恢复——蒙古人随时可以越过燕山各口到燕京周遭和翼东平原上抢上一把!谁还有心思种地?
同时,陈德兴裹挟的三十万民众,就更没有可能投入生产,成为北明政权的钱粮来源了。
如果燕京的五十万人和大名的三十万人都没有办法在来年耕种季节之前安排妥帖。那么陈德兴就得为八十万人一年的口粮操碎心了——现在北方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