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早逝的二弟/哥,这一点不服被深深压在心里,如果不是魏紫怕林海势单力薄,想给林海找点依靠,又接了那样一个任务,所以让林海去劝他们,他们到死也不会松口,那么,大房和三房的人为了尊祖训,只能远离仕途。
若没有魏紫的到来,那么,顺应剧情走下去,原版魏氏不会让林海和这两房交好,而这两房对林海有心结,林海虽然接替族长,在族中却无人支持,举步维艰,及至后来,自然是“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
魏紫不知道,她当年的私心之举,正是从根本上改变林海绝后的关键一步,如今大房和三房对林海亲近,还带着三分感激,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魏紫早逝,林海无子,只有一女,他们也不会看着林海之女孤苦无依,必然会做些什么的。
当然魏紫不知道这些,若是知道,还不知她会得意成什么样呢
林海的工作其实并不算忙,过了腊月二十,他就携家小回了家,衙门里放了一个月假,他自己又请了十天,可以在家住到出了正月再走,时间充裕的很。
小林暄的抓周宴没有在家举行,魏紫是从林海的信上得知,小家伙抓了本论语,中规中矩的结果,魏紫挺满意,抓本书,自然可以说他要子承父业,最起码不丢人她可是记得清楚,自己身处的这本书的主角,那块破石头,人家抓的是胭脂啊,被贾政嫌弃的要死啊,林暄知道抓书,从这点上就比那块破石头强百倍魏紫对某些人的怨念十分强烈,哪怕某人跟她八竿子打不着,她想起来也是牙根痒痒。
林海回京之后,先去拜访了自己的恩师,又见了几个仍在京里的同年,然后就领着林河三人拜访了几个翰林院的饱学之士,为他们引荐了几个方正的官员,这样一来,他们学问有人请教,有了初步的关系网,日后入仕也会方便许多,因此三人对林海都很感激。
过了年,康熙有了个大动作,命人重修《明史》,不知为何想起林海来,林海此时尚未离京,康熙宣召,林海进宫觐见,原来康熙想让林海也去修史,平心而论,这是个容易出名的工作,但林海并不喜欢,婉言自己更想为百姓和朝廷做些实事,康熙大喜,一纸调令将林海从文转武,二月康熙第三次亲征葛尔丹,林海作为一名步军副尉,跟随大军踏上征程。
魏紫无语之极,深觉康熙不怎么着调,林海好好的同知做着,年终考评又得了个优,再干两年,平平安安混到从四品轻而易举,怎么忽然让他抢武官的活了?难道大清的武官人才已经奇缺到这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