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论语泰伯的一句话,相信很多古文系的同学都知道,学术界对于这两句话的含义有很大的分歧。不同的断句会造成不同的意思,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只需要让他们去做事情,而不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另外一种断句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原句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而当前学术界对这句话的争论,是源于孔子的思想与封建帝王的政策。众所周知,孔子被称为是‘有教无类’的出色教育家,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后者。但是封建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却故意将这句话的意思扭曲成了前者……当然,我并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想争执这个学术界的大问题,毕竟孔圣人他老人家早已经过世,这件事情无论怎么争执都不可能有结果。
“但是根据这句话我们却能够看出,普通的一句话,却能够表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的妙处——模糊!”
“但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在孔子那个年代,尚是百姓未开化的年代,那个时候的诸子百家,众说纷纭,如百花齐放。而各个流派的真正目的,都是想找出一条完美的治国道路。可以说。那个时候乃至于一些先贤圣人,在看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目光都未必比得上现代地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美的基本准则。”
下面的学生皆笑。
韩风继续道:“但是在那个时期,各个流派之间争吵不停,谁也拿不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儒家重德,法家重法。当然两个流派说的都没有问题。如果这个世界上全部都是圣人,那么不用法律也能解决问题。如果法律完善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也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但以我们现在地眼光来看,法律和道德是能够相辅相成的。这也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因为这个局限性,所以我认为……呵,在此说一句,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果理解地错了大家可不要扔西红柿。”
又是一阵哄笑。
“我个人的理解时,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的意思是前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