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其原因就是他除了偶尔去香城港、京都和梓州三零三外,他的主要精力都必须放在卢江和凤山,他实在没有时间再去平原了。
即便现在的凤山乡,他这个党委书记也只是每周固定去上一天班,平时,就造乡长甘霖在那儿撑起。甘霖这个乡长,也还有一个“代”字,本来,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分管党务的副书记郑丹强提议另派一人去凤山担任乡长,以加强对凤山的领导,被赵无极当场给予否决了。
赵无极的否决,虽然不一定符合组织原则,但却是华夏官场非常需要却又非常缺乏的一种思想。赵无极认为,一个地方搞得好,出了成绩,主要领导升官了,原则上应该从原来的官员中提拔人上来补充班子,这样,有利于那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另派一人去掌舵,因为其不了解情况,极有可能指挥失误,从而造成工作的被动。
换句话说,赵无极反对的是官场上摘桃子的行为。
只是,赵无极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他与西川师大的这种合作方式,迅速地被其他有关研究机构得悉,其他机构也纷纷以这种方式来找赵无极。赵无极作为科技部的特聘高级顾问、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自然不能回绝,但是,也不能如此三天来一群五天来一群,赵无极可没那么多时间。
因此,赵无极便将自己相对擅长的27个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领域的目录,交给了科技部,除了西川师大不受限制地可以来找赵无极外,其他科研机构想来咨询、请教和讨论的,都统一由科技部安排,到赵无极工作的地方来“开会”。
刚开始时,这些人也只是慕名而来。因为西川师大的人说,赵无极指点的“路径”,对研究的帮助很大;而这些人来了之后,赵无极同样无私传授,自然对其研究的帮助也非常之大,于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华夏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出现了一名非常令人尊敬的“赵老师”,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是中青年骨干,见面都如此招呼。
一年后,赵无极能够咨询的觉得领域目标达到了35个,到95年的时候竟然增长到了100个目标。当然,此后赵无极基本上停止了研究领域的扩充。
这种看似闲散的方式,效果却特别好,因为每次来的人,都是国内某个领域的相对权威的研究者,至少处于国内研究的前沿水平。因此,在赵无极的指导之下,长的五六年,短的一二年。就纷纷拿出了科研成果,而且这些成果迅速地接近着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