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如薰在缅甸的三年,也是北方灾害频发的三年,也是中原人口往缅甸大规模迁移的三年。
最开始,这项政策被广泛质疑,缅甸移民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在朝廷的讨论焦点并不是这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而是遭灾的流民到底愿不愿意相信他们可以去缅甸求活。
就萧如薰提出来的那些条件,什么土壤肥沃,千里沃土,就是一片蛮荒无人开发,若有人口开发,或可在数十年之后成为一片新的乐土。
说实话,就这种说辞,官场上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什么千里沃土土地肥沃,凡是不能放在眼前的肥肉他们通通的不相信,也不愿意去理睬,但是把灾民转移到缅甸却的确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
这些人转移到缅甸之后,就不会对中原造成隐患,不会出现饿肚子之后揭竿而起造反的,也不会出现打砸抢烧的,对基层官府和地主是极其有利的,而且这项政策万一有效,那么以后他们再想兼并土地就可以少考虑一点后果了。
反正出了事情就往缅甸塞人就好了,反正那蛮荒之地怎么能和中原江南的膏腴之地相提并论呢?把这些多余的流民当作负担全部丢走,剩下来的才是有效的纳税民不是吗?
经过袁黄和萧如薰的计算,缅甸的那一大片土地,若要完全开发,少说要八百万至一千万人,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受来自中原地区的难民以填充人口,这项政策被广泛接受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从那时候开始,每个月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难民被从中原转移到缅甸来。
这几年北方屡次遭到旱灾和寒灾,大量人口失去土地流离失所,为了不让他们成为朝廷的隐患,朝廷也是费尽周折,现在有了缅甸这个好去处,当然是一股脑的全部塞了过去。
但是即是如此,对于萧如薰而言,缅甸的人口还是不够,就四大通商口岸城市周边就集中了超过一百万的人口,越往南边建设的越好,人口越多,越往北便越是原始森林占大多数,开发都没有完成,也就无法住人。
饶是如此,在东吁王朝几十年的开发之下,还是开辟出了一块生存之地,就目前转移到缅甸那不到两百万的人口,还真是无法满足萧如薰开发北部的所用。
所以缅甸和中原内陆地区的人口交流必然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老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咸阳来到缅甸的。
说起来,老周和萧如薰也算是有点缘分。
他曾经在咸阳的一家大酒楼当当厨子,结果万历二十三年那一带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