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兵之初,萧如薰就着力培养自己的官员团队,吸纳各地秀才和生员,进行教育之后投放到军队地方做思想教官和土改官员,一方面加强军队控制,一方面培养新的和传统士绅利益相对的官僚团队。
另一方面,将其中优秀的人留在身边做文员,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考核提拔人才充实自己,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培养这些年轻人做基层官员的能力,他们的忠诚度足够,还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和利益牵扯,是很好的基层官员人选。
从缅甸带出来的有经验的政务员,土改官员,思想教员和留在身边的政务团队,这四方面的人才聚在一起,加上现有的地方政务官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一个过渡期。
等消灭沈一贯掌控朝政之后,东南士绅也被土改打压的差不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没了。
现有科举制最大的受益团体和维护者的根基也就消失了,没了根基的读书人老爷们的反对可以轻松消灭,那个时候就是对教育体制进行变革的时候。
充分吸纳现有的读书人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官员投放到地方,将旧官僚缓缓淘汰,在此期间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新官员,然后开海,走出去,对空旷的世界进行吞噬。
这是打破魔咒的正确道路。
一边行军,萧如薰就在一边设计自己未来的政治蓝图,在旧有利益团体的力量基本被土改消灭之后,推行这样的新的制度拉起新的利益团体并不困难,打碎陈旧的锁链之后,大明朝将会看到崭新的世界。
为此,他将毫不犹豫的把反对者和阻碍者抹掉,并且大力提拔培养支持的人,比如对萧如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持强烈支持态度的那一百名年轻人,他们饱受科举之苦,认为萧如薰实施的新的制度太对他们的胃口了。
他们进而意识到,只有在萧如薰的支持下,他们才能走上政坛摆脱贫苦和卑贱,萧如薰是他们唯一的指望,所以他们比萧如薰更加迫切的希望这种理想可以成真。
这一百名年轻人里面经常被萧如薰带在身边的人有三个。
一个叫周曜,一个叫赵萱,还有一个叫陈思齐。
周曜是广东人,秀才,赵萱和陈思齐都是湖广人,是生员,三人都是寒家子弟,年龄都是二十六岁,读四书五经读到一无所有,把家底子都给读进去了。
萧如薰招募识字的人进军队办事的时候,他们就在其中,后来历次考验选拔之后,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被关注的人,在后面就是进一步接触,被选拔到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