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
黄浦江的码头上,此刻聚集着一群人。
仅仅从他们的外表和气质就能判断出,这些人绝对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神情。
这群人让码头上卸货的苦力,还有周围来来往往的人,不停地指指点点。
“乖乖,这一群先生大老爷们聚在这里干什么。”
“搁在古代,这就是一群进士在聚会啊。”
“听说他们是华夏科学社的成员,今天是来迎接一位大人物的。”
“这个社团可不得了,能加入的都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据说至少要是大学生才有资格申请。”
“啊?这么厉害,我小学都没上过。”
“......”
任鸿隽朝着黄浦江的入口处观望,又不时地看几遍手表上的时间。
旁边的赵元任笑道:“任哥,别担心。”
“长崎到上海这条航线是不可能出问题的。”
任鸿隽语气焦急,却又带着一丝激动。
“社长马上就要来了。”
“我这心安静不下来啊。”
杨杏佛则正在和后面几人说话。
其中一人戴着圆框眼镜,头发梳理的锃亮,英俊帅气。
今年25岁的竺可桢,刚刚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专业是气象学。
选择这个专业也是竺可桢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华夏以农立国,所以刚开始去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农学专业。
本科毕业后,又转到哈佛大学,潜心研究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
本来他的导师想让他继续留在哈佛读博。
但是竺可桢在得知华夏科学社成立后,毅然决定放弃这个珍贵的机会,直接返回国内。
他对导师说:“我的国家需要我。”
竺可桢在美国留学期间,和杨杏佛、赵元任等人都是相识的。
此刻,他感慨着说道:
“杏佛,你们真是了不起啊!”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