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樱花国等国家,也经常派出教育科学交流团,赴华夏和科学之城参加学术活动。
1917年8月,第一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在华夏的上海举办。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科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学术。
本次会议的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是一次较为松散的学术会议。
华夏作为东道主,科学社承担了所有会议工作。
在大会上,亚洲各国的学者们慷慨激昂、谈笑风生。
让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们赞叹不已。
“亚洲,尤其是华夏,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会议最后,李奇维作为大佬,公布了第一届亚洲科学奖的名单。
其中于隐毫无疑问获得了物理学奖。
这也让亚洲科学奖的含金量瞬间上升,成为亚洲学者争抢的最高荣誉。
1917年10月,消失了一年的物理诺奖终于出现。
因为战争的原因,1916年的物理诺奖没有颁发。
而今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克拉,凭借元素的特征X射线辐射,斩获诺奖。
李奇维当年执掌国王学院物理系的时候,巴克拉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他不方便的出面的情况下,对方干了很多事情。
所以,外界都知道巴克拉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莫逆。
以巴克拉的成果,只能说堪堪够得上物理诺奖的标准。
所以,他的获奖,从某种意义而言,体现了李奇维在物理领域的超然影响力。
巴克拉在李奇维选择回国后,他本人也选择离开国王学院,转去爱丁堡大学当教授。
同时,在李奇维的推荐下,现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是理查森。
对方已经从美国普林斯顿镀金完成,正式返回英国。
而他的博士生兼妹婿,戴维森,正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研究所工作。
巴克拉获奖的消息,让所有研究X光的物理学者们都沸腾了。
伦琴、劳厄、布拉格父子,再到现在的巴克拉。
与X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