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维返回量子研究所后,一改往日的懒散,开始潜心研究拉马努金留下的七个公式。
为此,他已经做好了至少花费二十年的准备。
万有理论,那可是比广义相对论还要难上几个数量级的理论。
若不是他博士期间天马行空,找到了正确的框架。
可能要的时间会更久。
当然,以上都只是可能而已,也许最后依然无法攻克。
物理学的终极,真理的边缘,可不是那么好触摸的。
就在李奇维树立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时,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验证也到了重要阶段。
真实历史上,康普顿其实是无意间发现康普顿效应的。
当时他把论文发表后,并没有认为这个实验有多么重要。
因为他没有想到可以用波粒二象性去解释。
后来索末菲的学生德拜,看完论文后,立刻认识到其重要性。
他用光的波粒二象性完美解释了康普顿效应的原理。
顿时在物理学界引发轰动。
但是德拜的主业是化学,副业才是物理。
这位大佬的最重要成果是用理论分析了偶极矩的性质。
他没有和康普顿掰扯解释的归属权,显得毫不在意。
所以康普顿才能获得1927年的物理诺奖。
因为诺奖从不颁发给有争议的结果。
这个争议不仅指成果本身对错,还有成果归属问题。
但德拜也转头就获得了1936年的化学诺奖。
大佬就是这么任性。
虽然德拜在化学领域是大佬,但是他的同门,索末菲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更是堪称化学界的超级大佬。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鲍林。
如果说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拉瓦锡,他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算是化学界的牛顿的话。
那么谁是化学界的爱因斯坦呢?
没错,就是鲍林。
因为他终结了现代化学。
鲍林除了德拜,还先后师从过玻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