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洞悉,之后敌军的战略布局,也无不是在如此昭示。
经过这些年的养精蓄锐,金人早已聚集了无数力量,甚至连纵横草原的鞑靼人,说白了也不过是金人的马前卒。
金人在辽东一带连番大捷,致使军队士气十足,看似围困大同和太原的是鞑靼人,其实主要将领还是金人。
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被苏海生擒的金人王子图努哈的亲弟弟耳必赫。
据说耳必赫和图努哈兄弟情深,这次耳必赫会自请远离前线侧移到宣府大同一带来,就是为了替图努哈报仇。
因为这个情报,所以当敌军再度重演当年分兵攻击之时,大同这边料定必然是攻击大同为实,宣府为虚。
谁知道恰恰相反,反而是宣府为实,大同这边是虚的。
先机就被这么耽误,虽然苏海及时洞悉了敌人的阴谋,彻底击溃了围守大同多时的敌军,宣府却已陷入一片战火之中。
两地距离不远,自然是要守望相助。
为了万无一失,苏海把大同近八成兵力留了下,继续戒备。只带了两成兵力,及太原分派出来的援兵,远赴宣府支援。
刚开始形势还不错,有了援兵,宣府驻军终于有了喘息的空隙。双方汇合后,又反攻开始收复被攻陷的失地,可苏海却在青边镇遭遇敌人陷阱后失踪了。
同时失踪的还有傅磬。
如今两人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军中却已开始流传苏海已叛国的消息,为了这件事,大同的人和宣府的人打了数架,差点引起军中哗变。
为此,宣府总兵施淄只能遣离大同兵,仅留下孟庆荣和宋明带了不足五百人留在此地。
想到这里孟庆荣收起愁容,转为一脸冷肃。
不管如何,他是一定要找到总戎的,且剩下的人绝不能再生乱了。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晚了哈。
为了总戎这个词,查了半天资料,叫大帅不符合,叫将军也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明朝很多武将的前缀就是某某将军,例如游击将军,后来查到一个有点冷门的资料库,才知道明称呼总兵多是总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