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自七十年代伊始,西方电影就有了分水岭,豪来坞充满金钱的味道,欧洲成为了文艺片的天堂,并延续至今。
谁不喜欢钱?这也让更多资本入驻豪来坞,让豪来坞变成了全球娱圈名利场绝对的中心地带,另三大电影节只能望尘莫及。
然而,豪来坞和奥斯卡背后是美利坚,美利坚的霸道全球皆知。
它的掌控欲和它的排外性,注定了很多国家的电影都无法被奥斯卡收录,别提获奖了,入围都难如登天。
近几十年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全球各地的演员和导演,都希望跟豪来坞和奥斯卡搭上边,借豪来坞和奥斯卡提升自己的名和利。
不管能不能得到名和利,最后又会把自己的作品转头去申请欧洲三大电影节。
很多人心知肚明,自己国家的作品不可能在奥斯卡获奖,但借助豪来坞提高影响力和赚钱还是可以的,然后又把作品拿去欧洲三大电影节去碰运气,企图获得更多的名利。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的华国、俄罗斯、印度、东南亚、日韩,老是有导演带着电影往欧洲跑的原因,对奥斯卡视若无睹的样子好像不把奥斯卡放在心上,实则是奥斯卡的大门不向他们开放。
而在四大电影节竞争角逐的历史中,欧洲三大电影节一直是奥斯卡之下的第二梯队。
但戛纳出奇制胜,八十年代提出的新星导演计划,让它比柏林和威尼斯率先向前走了一步。
全球那些知名度很高的,且是国际性质的影视奖项中,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新人导演的作品可以有机会被展映曝光,但绝对无法入围和获奖。
简单的说,这个潜规则就是看资历,新人导演自然没获奖的份。
在国内还有最佳新人奖,这在国际性质的影视节中压根就没有这个奖项,最多就一个鼓励奖之类的小奖。
而戛纳提出的新星导演计划,就打破了这个规则,任何新人导演的作品都有获奖的机会,可以正常入围参与评选。
史蒂文·索德伯格、瑞恩·库格勒、简·坎皮恩等一众如今世界知名导演,就是因戛纳的这个计划,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就获奖并从此一飞冲天。
这也让戛纳的影响力,破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圈层,并领先于柏林和威尼斯。
也因这个计划,让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