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道的方使君,来书请问是否奏吉。
说话的正是管理龙武军附属产业和人口的户曹值日参军之一元季川。
他也是元结的堂弟,以荫授保举入官学,以户名科优异,受参军职。
“方允谦要奏什么吉啊。。。”
我转过头去。
“说是农作司的新稻种,在川东的屯点夏收了近九石。。。。。”
他用一种惊叹的语气道
“那又怎么样。。。就他会多事”
我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这个方允谦。还是那么好大喜功。爱搞这种面子项目啊。在剑南他还是营田使地时候。就曾经把鱼塘沼池畜栏果园桑林稻田一体地联营农庄试点。搞成是太上皇在剑南第四个千秋节地献礼。说成是自太上幸蜀政轻民和。风调雨顺地结果。
农作司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推广我从海南“引进”地高产速生作物。又有不错地水浇地。先进地农艺。完善地水利措施。和集体化劳作和管理。积累了足够地经验。才在今春头一年大规模推广。也该有所成就。
再说古人地斤两远比后世通用标准小。因此这九石也不过后世地七八百斤而已。南方随便一个农民都种地出来。对此当初第一上报亩产地时候。我还有些不满意。怎么才这点水准。
“回大人。剑川虽然号称水旱无忧地天府之国。但是因肥瘠不均地力不等。这个产量已是不少了。。。”
元季川顿时涨红了脸搓着手。但依旧很有耐心地辩解道。。。
“这还是夏收地一季。。。”
听他的解释才明白,原来不是他们大惊小怪,倒是我的眼光太挑剔了,且严重脱离实际了,这个时代的大多数稻谷、粟米脱干后的平均亩产量都在一石半左右,如果是旱地居多的北方,这个产量,还要下调了一些,象号称财赋胜地鱼米之乡的东南,能够产出二三石,已经是膏腴之地了。
龙武军在荆西新开的屯垦点,一年两收黍子和小蒽稻,或者按照传统的稻麦轮作,加起来撑死了也不过最多四石,能够一下翻了数倍,对古人未免有些类似放卫星式地骇人听闻了,当然,如果是作为地瓜土豆这样富含水分,并不耐饿地新作物,这么比例还要翻一翻的,不过这种东西拿水田来种,就未免太浪费了。
“那你就去找薛长史安排一下吧。。。。告诉他把数量酌情减一减”
现在正在剑南八州六镇,以及南平府的边军中推广的,乃是号称山地三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