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众官望向发话之人,发现竟然是军师祭酒陈琳。
他们心中冒起一个念头,不会吧,陈琳是晋国的人?
这个时候说这种话,不是找死吗?
军师祭酒有一个职责,便是管记室,即外方公文的整理上报,晋国和汉南国的来书,自然也在此列,所以陈琳陈言,也是分内之事,但关键是早不报晚不报,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报?
而且众官打眼望去,发现曹丕面露讶色,显然是不知情的,虽然说曹丕不可能事无巨细都提前知道,但陈琳这表奏极为敏感,显然之前没有跟曹丕通过气。
陈琳此时也是硬着头皮,心中暗暗叫苦,众官的想法,他自然明白,如今他是赶鸭子上架,为了还袁氏的人情,才如此做的。
他是徐州人,祖地在广陵射阳,算起来和陈登所在的陈氏还有些关系,不过最初陈琳混的可是比陈登好,因为他开始依附的是袁绍。
之后袁绍去世,袁氏二子相争,邺城被曹操夺取,陈琳没有来得及逃出,在死亡的威胁下,被迫投靠了曹操,这也是许多文人通病,虽然文采很硬,但骨头并不硬。
彼时他的家族都在广陵,这属于袁熙治下,不过袁熙倒没有为难陈琳家人,而是如常对待,尤其是陈琳老母在广陵也受到了不少关照,让陈琳无形欠了袁熙一个人情。
加上陈琳投降,也是对袁氏有亏的,所以这些年他过得也是颇不自在,好在曹操欣赏他的文采,让他在曹营过得也不错。
而曹丕后来和曹植竞争的时候,陈琳私下给曹丕润色过不少文章,让曹丕得以和曹植分庭抗礼,因此陈琳在曹丕上位后,也算是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然而这次晋国来书,投到记室这边的同时,陈琳也收到袁熙的密信,里面只有寥寥数字,便是拜托陈琳在朝堂上商量换俘之事。
陈琳思虑再三,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照书信上所说去做了,他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要是这种举动会让他掉脑袋,那陈琳是断然不会做的。
但陈琳有些见风使舵的本事,他和袁氏关系众人皆知,越是光明正大提出来,众人反而越不会怀疑,且他也曾身为俘虏,替被俘的于禁说话,算是感同身受,也能让曹魏官员同情。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今晋国大势远强于魏国,陈琳也要为自己提前谋条后路,免得跟着魏国这条大船一起沉了。
于是思虑过后,陈琳将晋国和汉南国的联表内容禀报出来,说道:“两国要求以这来年大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