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家中本就是她一人操持,丈夫的离去其实对生活本身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变化,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打击。
说起这四间平房,中间还有一段故事。施大国出生时因家中贫寒,所谓的房子其实不过几间茅草屋而已,泥巴糊的墙,茅草盖的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后来,年满18岁的施大国招工去到了市区,刚到单位报道不久便又接到通知应征入了伍。1972年从部队退役的他,拿到了一笔700多元的转业安置费,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靠西边的三间茅草屋——也就是现如今施小国夫妇和施老太太住的屋子——给翻修成了砖瓦房,而最东边自己住的那间屋子仍旧保持着茅草屋的形质。1982年,施大国经人介绍,通过相亲认识了杨慧,随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为了筹备婚房,他拿出了工作十年积攒下来的辛苦钱,把剩余的那间茅草屋也翻建成了砖瓦房。当时,施老太太寻思着,小儿子结婚时给了他两间屋子做婚房,如今剩下的两间屋子,自己和老伴占了一间,大儿子只有一间,虽说大儿子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市区单位给安排的宿舍内,可不管怎么说这造房子的钱都是大儿子出的,心里总觉得对大儿子有所亏欠;再加上大儿媳作为一城市姑娘,不嫌弃施家贫寒,不收分文聘礼便愿意下嫁,她不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房子上头吃亏太多。于是,她做主,给施大国新翻建的屋子在原有的面积上又向南延伸了1米左右,这样一来房屋的面积较之前多出了两三个平方。虽然这一间屋子的面积相比于施小国那两间屋子的总面积来说还是小太多,但这已是施老太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给予大儿子最大的补偿了。从她内心深处而言,已是颇为欣慰。至于施大国本人,他本就不介意房子的大小和面积的多少,只要父母兄弟能住得好,自己怎样都是无所谓的。可是,另一边的施小国不乐意了。他见哥哥的屋子比自己的屋子多出那么一截后,显得颇为不满,觉得母亲是有意偏袒大儿子,便在施老太太面前大吵大闹了一番。施大国见施老太太被小儿子搅扰得实在不堪忍受,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面说和,并答应给予他一定的补偿,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施家整个院子的西边还有两间倒座房,相对简陋,最早是为了响应“多养猪、养好猪”的政策号召,建来养猪的猪圈。后来,因为养猪很费钱,施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再加上政策几经变更,施家的猪便不养了。不养猪之后,这两间猪圈便被改为了杂物间和柴房,用作堆放农具和柴草。现在,其中靠外侧的一间已经被整理出来,作为了施老爷子的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