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部分白银均来自国外,是通过大明对外贸易的出超流入国内的。
后世学者梁方仲先生就曾指出:“中国向来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自近代与欧洲各国通商以来,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外国的来源;本国产量,殊不重要。”
大明自己开采银矿的数据是可考的,还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银课”。高务实作为户部尚书,能轻松查到相关案卷。
成祖朝与宣宗朝是大明银课收入最多的两个时期,到了英宗朝以后,银课收入就开始显著减少;孝宗至武宗朝,呈现直线下降趋势。
略微具体一点说,大明每年平均的银课收入,大约在10万两左右,进入后期,实际上早已不足10万两。全国银课在最多时,每年也仅达到10万或12万两而已。
偌大一个国家,十万两银子的产能够干点什么啊?这说明国内银矿开采的白银数量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白银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
不过,如果看太仓(基本等于国库)白银收入的话则有一点值得说,即直接的白银入库到隆庆朝开始,突然之间出现了暴增。更确切一点说,是在隆庆五年开始暴增,即高拱回朝秉政的第二年。
【注:这条也是史实。不知道那些看了本书开篇就说我吹高拱的读者还在看没,看到这里会不会无言以对?】
隆庆四年的太仓白银入库为230万两,这个数据从嘉靖早期开始就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而到了隆庆五年,太仓白银入库直接达到310万两。考虑到财政是按年计算的,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从高拱回朝秉政的那一年开始,国家的收入就直接出现了一波暴涨。
这笔钱是怎么涨出来的?两个主要来源:其一是高拱派海瑞去江南(应天巡抚)推广一条鞭法,通过松江退田案一事的威慑,把一条鞭法推行了下去,因此江南地区缴纳的白银税收大幅上升;
其二就简单了,那一年高拱把因为他之前被徐阶搞下台而几乎暂停运行的“隆庆开关”继续推行,月港的关税收入大幅上涨。换句话说,美洲白银开始大量流入大明。
回顾一下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就能更加清楚看到当时中国大量海外白银的来源。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欧洲在中世纪后期(10世纪后)就广泛使用金银作为交易货币,到了15世纪,欧洲因货币供给不足而陷入“银荒”的困境。于是,欧洲人就开始了在全世界寻找金银的历程。
1492年(弘治五年)哥伦布到了美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