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包的模样,确实更像游客。
石涧仁就是向导了,不可避免的还是有点眼睛亮亮:“喏,那里,老头儿第一次带我下山就是蹲在那卖草药,然后带着我去茶馆里看人……”
齐雪娇没有拿相机拍纪念的爱好,只专心看:“有意思。”
其实石涧仁还基本上能把人辨认出来,看得出来谁是谁,这么几年完全没有变化,除了苍老些,甚至连身上的衣物都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从那时起就没有改变了,几乎都是四十岁以上,六七十岁居多的中老年,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几乎都没看见,外加几个小孩子乱窜。
但是没跟妻子分享这些感受,找了家店买些普通的日用品,也不算很多,菜米油盐之类,还有被单棉胎什么的,最后买根扁担挑起来,他全程用带本地口音的普通话,方便妻子也能听懂,齐雪娇分担了一把小锄头,有点专业的观察了刃口:“我会磨这个,你知道吧,我们去非洲维和援助的所有人员都会种菜,中国人走到全世界都喜欢种菜,特别是我们部队上,据说外交口的也有这个习惯,哈哈。”
最后石涧仁找了家兼带卖吃食的地方要了两碗辣子粉,坐在路边的破桌椅上吃,齐雪娇还把自己碗里面上的肉沫挑给了丈夫,说他待会儿要负重。
很难让人想象这样两口子昨天中午还在面对一群商界精英、几乎所有人都是千万亿万富翁的场面谈话。
反正一直在深蓝色破旧围裙上抹手的包头巾阿婆看着石涧仁,从没想过问他是谁。
让齐雪娇比较惊讶的是摸出手机来还有信号,而且是满格的。
石涧仁对通讯部门这种深化能力觉得很理所当然,只要不涉及到技术创新,国内现在的情况是能把扩展复制推进演绎到极致,反正不停的延伸就是了,也不用太费脑。
吃过午饭石涧仁不着急,换到茶馆靠着水流边的桌子旁要了两杯茶,给齐雪娇简单描述了一下这个镇子的所处方位,哪怕是好多年的军医,齐雪娇还是秉承了女性方位感天生缺失的特点,只知道这是顺着南下铁路大动脉经过湘黔一带十万大山的一个不起眼小镇:“看见那石拱桥了吧,这里的山涧水流跟江南水乡不同,有点山高水急,所以很难修建公路,那边有镇公所,以前也有条简易公路到县里面,但为了尽可能带动各乡各镇,就尽量绕来绕去,当然山势地形也决定了只能绕,所以进县城哪怕坐班车也要好几个小时,老头儿其实就陪我去过一次,后来几次都是我自己去的,也可以省点车费,我还自己走过一次,六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