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死后三个月,李渊在群臣的力谏之下主持了代王杨侑的禅位大典,登基称帝,建立大唐。
之所以举行禅位大典,在于,唐的社稷要继承隋的社稷。李渊身为隋朝的大臣,他非常看中天下社稷的传承,必须要以和平的继承方式取得。否则,唐代隋而立,将与草莽造反无异。
尤其是对于天下的士子和大夫来说,他们是非常注重正统观念的。唐之所以禅位而扶社稷,就是要遵从正统的观念,取得天下士子的理解。
历代以来,国家栋梁之才大都出自士子和大夫阶层。禅位大典与其说是李渊想热闹一番,不如说是专门做给他们看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谁能保证他们的吃饭问题,他们就拥护谁。对他们来说,皇帝是怎么而来,反倒不那么重要。
唐朝立国以后,以武德为年号,取保境安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之意。
而这一切,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细心缜密的布局。起兵当时,他与天下最大的两派势力缔结了和平盟约。
他与漠北霸主始毕可汗相约起事后将财物悉数贡献,从而赢得了夜空一般宁静的的后方;他又推举李密为反隋的盟主,示以友好,从而解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
因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力量才能稳步地壮大。
入主长安之时,李渊并没有急于改易旗帜,他是以匡扶隋朝的社稷为旗号的。此举收拢了大批隋朝旧贵族的集体效忠,他顺势就接管了隋朝旧有的大批土地和人口,以极为务实的做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在作战方面,李渊也没有过早地介入中原地区的争夺消耗战,他先是巩固了关中,然后南取巴蜀、西袭陇右。在后方巩固的基础上,着力经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而为日后的战争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之后,李密在邙山战败,中原被王世充窃取。而始毕可汗病故,继任的处罗可汗眼见李渊一步步地壮大起来,对他极为忌惮,渐渐地开始对李渊从各个方面加以制约。
对此,李渊一方面小心行事,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扶植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与处罗可汗相抗衡。
入主长安不久,李渊就曾与统叶护可汗相约:“由李渊派军队护送商队,向统叶护可汗提供稻米、小麦、食盐、药材、棉布等军需物资,而统叶护可汗则源源不断地向李渊输送马匹、兵器、盔甲和令人生畏的草原骑兵作为回馈.”
统叶护可汗天纵英武,是难得一见的统兵奇才。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他的兵锋就直指兴都库什山、里海、巴尔喀什湖和阿姆河畔,他已经从部落王子发展成了西突厥大可汗。
他控制了中亚和西域的商路,向东则与东突厥可汗展开激烈争夺,迫使东突厥可汗不得不将重兵布防在金山一带。
有了里海之王——统叶护可汗作为盟友,处罗可汗的精锐骑兵被牵制在金山一带,李渊不必再担心突厥的大部队重骑兵南下突袭长安,他就可以抽调更多的兵力应付四方的战事了。
与外交相比,李渊在内政上的革新则更为彻底。他彻底废除了杨广留下来的严苛的法令,并效法商鞅,发布军爵令和垦荒令,大力推广奖励军功和垦荒的政策。
他命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兼雍州牧,在渭北大营训练精锐的军队,以适应战事的需要。
除此之外,李渊就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发展生产上。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大唐的粮仓开始丰满,反过来又吸引了天下各处的流民争相进入大唐关境从事生产。
这不仅近一步壮大了人口,而且解决了劳动力和兵源问题。
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广大的牧场,在李渊的重农政策刺激下,全面发展了起来。
并州、凉州、雍州、益州、荆襄大部以及中原部分地区相继归附,新兴的大唐帝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李渊的举措,深得天下士民之心,就连身在地方豪强的诸多官员也开始心归大唐,他们纷纷劝说他们的主公归附大唐,以尽快结束这罪恶的乱世。
这一时期,有安兴贵与安修仁兄弟劝说李轨归附大唐;有温彦博劝说罗艺归附大唐;有杜伏威宣布归唐;有魏征远赴黎阳劝说徐世绩归唐。
人同此心,李渊步步为赢,深得民心,势力不断壮大。让人们看到了结束乱世的希望,看到了一代仁主的影子。
还有更多的士子与民众,他们也竭尽所能或入唐从军,或潜伏异地不时送来紧要的情报……
治国者,谋略为上。李渊以静制动,在自身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牵制了其他诸多势力的膨胀。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之圭臬!远在河北的窦建德、近在东都的王世充、以及江南的萧铣,尤其是漠北的处罗可汗,他们都纷纷开始惴惴不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