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451章 百花齐放

第451章 百花齐放(3 / 1)

五四运动对蔡元培本人的影响也很大,运动前后他在观念和言行的许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变化。如果说,五四之前的蔡元培是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为口号,表面上对新旧不偏不倚而实则维新的话,那么五四之后的蔡元培则非常旗帜鲜明地站在新的一方,并与旧势力摊牌了。

如1919年3月,蔡元培在答林纾对北大“尽废古文,专用白话”的诘难时,费了很多篇幅,举了许多实例,详证北大并没有“尽废”和“专用”。也就是说,对古文和白话的优劣却并未表示态度。而到了运动之后的11月,他在公开演讲中则历数白话文的种种好处,并断言白话文将来“一定占优胜”。

他于1920年4月1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

“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潮,很有几分相像。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的人感受痛苦;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了。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的用湮法,便愈湮愈决,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江河,不但无害,反有灌溉之利了。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

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孟氏引公明似的话:‘庵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的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的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

“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把“洪水”比作新思潮,把“猛兽”比作军阀政客,“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如此鲜明的言论,他在五四之前也是不多见的。

五四运动也鼓舞了蔡元培。他在五四之后,非但没有停下对北大改革的步伐,而是借助五四运动的东风,或者深化已有的改革,或者发起新的改革,使得五四运动的成果在北大的改革中得以延续。

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继续完善“教授治校”制度。

鉴于运动期间因其辞职而引起的动荡,蔡元培切身感受到将全部校务系于校长一人的危害,他复职后多次强调:“无论何人来任校长,都不能任意办事。”

返校伊始,他便提出要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使之不能因那一个校长的去留而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当年11月,他主持制定《国立北京大学内部组织试行章程》,提高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权重,进一步突出“教授治校”。提出组织行政会议和各专门委员会,负责日常校务。

进校不久的蒋梦麟受命通盘规划,具体实施。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教育学博士负责组设总务、教务两个职能部门,并聘请各系教授充任财政等专门委员会,使北大的

“教授治校”越发完善。

此后,蒋梦麟作为学校的总务长,成为蔡元培在北大最为倚重的助手,每次他离校,都是蒋主持校政。

1923年6月,蔡元培向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联席会提议:由八校教授会公推一个董事会,“负经营八校之全责”,而各校校长则“先由各本校教授会公推,再由董事聘请,不复受政府任命,以保独立之尊严,而免受政治之影响”。这个提议的核心,是由公推的董事会代替政府来行使管理大学之“全责”。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这个提议胎死腹中。

其二是继续加强学生自治。蔡元培充分赞扬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治能力”、“自动精神”及其“自信”,因此在五四之后,他愈加注重学生的自治。11月他支持学生会通过了《北京大学学生会章程》,认可学生会有更大的自治权力。同时,他以更大的力度鼓励和扶持学生的各种社团,如对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蔡元培都尽最大努力予以包容和扶持。

他对学生会创办的平民夜校倾力犹多,原因也与五四运动直接有关。这场运动由最初的学生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民众运动,蔡元培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也认识到民众教育的重要性。他倾力扶持平民夜校,实乃既把它当作学生自治的重要组织,又当作教育和唤醒民众的重要途径。

在此期间,蔡元培做了一件更惊世骇俗的事是,在北大实行男女同校。

1919年5月19日,20岁的邓春兰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了一封《春兰上蔡校长书》,主张女性应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要求北大率先接收女学生,实行男女同班。

她在这封信中写道:“今阅贵校日刊,知先生在贫儿院演说,主张男女平等。我辈欲要求于国立大学增女生席,不于此时更待何时?春兰愿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如蒙允准,即负笈来京,联络同志,正式呈请。”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邓春兰有这样的见识,得益于她的父亲、民国教育家邓宗的培养。邓春兰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她和两个姐姐一样从小就在父亲的支持下不用缠足。1911年高小毕业后,她又随父到兰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不少进步书刊,毕业后在兰州一所小学任教。

尽管蔡元培等进步人士曾多次提出男女教育平等的主张,但当时北大尚未招收女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邓春兰想要改变这种性别不平等,于是选择致函北大校长。不巧的是,蔡元培刚刚于5月9日愤然辞职,返回绍兴老家,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封信。

等不到回信的邓春兰,6月份又写了一篇《请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暨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她以西方国家作为参照,主张中国女性在教育、职业、政治权利上应与男性平等;倡议在大学附近为女性创办补习班,帮助受教育水平不足的女性通过努力获得大学入学资格。

她将这封“同志书”连同给蔡元培的信一起发给新闻界。1919年8月3日被北京《晨报》发表,很快获得上海《民国日报》以及英、法人士所办报纸等多家转载,引起社会关注,也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在邓春兰的带动下,多地教育团体和女青年们也开始呼吁要求大学解除女禁。

这一年的9月份,蔡元培返回北大复职。看到了邓春兰的来函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吁,随后于12月作出回应,表示完全赞同在北大实行男女同校。

1920年2月,北大先后招收了九名女性旁听生,邓春兰是其中之一。到了当年秋季招生时,蔡元培将九人全部正式录取,其中邓春兰入读哲学系。北大首开男女同校先河后,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效仿,使得更多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对此,有人曾责问蔡元培:“招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示教育部核准?”

蔡元培回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

三言两语,于轻描淡写之中,智慧和巧妙的避开了传统的束缚,开创出我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五四运动后,北京学界呈现出更加自由、活跃的局面,各种思想广为传播,各类团体争先涌现。蔡元培照样是“兼容并包”,于是北大张开大海一样的胸怀。

胡适、陶行之等,簇拥着他们的美国老师杜威博士,四处讲学而久居北京。

约翰•杜威(Joh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约翰•杜威在学术生涯中,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是他众多著作的主题。与此同时,他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U

ive

sityofChicagoLabo

ato

ySchools)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其太太担任学校校长。

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到访中国,亲身见证了五四运动,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杜威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0名。

信奉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李大钊从1920年起任教授,其新颖的政治经济学史学理念开始流行于青年之中。

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的一代文豪鲁迅,正式受聘于北大,在北大讲台宣讲他的独步文坛的中国小说史。

“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也走出四川盆地来到最高学府,继续点评他的先秦诸子。

就连从官场上被迫退下来而转向学术研究并成果不斐的梁任公,也时常来北大校园登台演说。

……

这时候的北大可谓是真实的百花齐放。

最新小说: 穿遇仙之绝世好师父 妖孽毒妃 混个神仙当当 弱女修仙记 嫡荣 锦生 月明天下 庶女为妃之世子爷请绕道 法医狂妃:王爷,不可以 千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