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467章 格格不入

第467章 格格不入(2 / 4)

职员和学生全部加入国民党;另一项决议规定县视学或督学兼任县党部组织部官员,到各校建立区分部和宣传党的纲领。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订了《学校实行党化教育草案》,为全国推行党化教育的开端。草案规定,先在浙江、江苏推行。规定以国民党训练党员的方法训练学生,以国民党的纪律为学校规约;对学生灌输“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推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谓“新道德”等。实质是要使学校教育国民党化。

一些地方行动也闻风而动,如上海市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浙江省制订《实施党化教育大纲》,要求中学以训练党员的方法训练学生,用党的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

此种对文化教育的法西斯统治,一开始便遭到蔡元培等进步人士的抨击。

1927年10月,光华大学校长胡适发起批判和抵制党化教育。1928年3月,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其《人权论集》直指国民党的“训政”。他们较早意识到了党化教育的危害,要求恢复公民教育。

1928年5月,在国民政府大学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在蔡元培的主导下,通过废止“党化教育”,实施“三民主义教育”的议案。从而部分恢复了公民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英治校、教育家管理教育,但国民党政府对学校的控制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1928年9月15日,国民党中央党部指令全国学校增加党义课。此后,北伐战争打到哪里,课程就开到哪里。

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课程计划规定,党义是高等及初、中等学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开始收敛北洋政府的“放任态度”,实行“严格主义”政策。

1930年12月,蒋介石以行政院长兼教育部长身份发布命令,针对此前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民主运动,禁止学生罢课和举行游行集会,要求学生埋头功课,不问政治。

1932年,在各方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虽然将党义课改名为公民课,而党义课的教学内容未变,是换汤不换药。

1934年,国民党颁布《大学组织法》,彻底取消教授治校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相继新建立了10多个国立师范学校,以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师资,以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在中等师范学校里,始终坚持党化教育的同时,也插入公民教育的内容。

1940年国

最新小说: 大征服 赤怜 天朝小夫子 大燕公子 晚清神捕 不是冤家不聚头 池鱼梦 玲珑骨 医妃难当:这个郎中不一样 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