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平王东迁,诸侯国中还有一个获利大户,这就是秦国。
说起来秦国并非周王室的嫡系诸侯,远在周穆王时期,秦只是戎族中的一个部落,古老的秦人屯居于西犬丘,但这个部落却因为出现了一个造父而变得荣耀了。
造父从祖父起便在周王室做了随臣,造父是一个驾车能手,他在刚开始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三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侍从师傅以弟子礼,丝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六根缰绳有六匹马拉的大车。”
造父赶紧回答说:“我一定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在地上竖起了一根根的木桩,铺成了一条窄窄的仅可立足的道路。老师首先踩在这些木桩上,来回疾走,快步如飞,从不失足跌下。造父照着老师的示范去刻苦练习,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快步走的全部技巧要领。泰豆氏检查了造父的学习成绩后,不禁赞叹道:“看不出来,你是这么机敏灵活,竟能这样快地掌握快行技巧!凡是想学习驾车的人都应当像你这样。从前你走路是得力于脚,同时受大脑的支配;现在要驾车就必须掌握好缰绳和口嚼的灵活应用,使马走得缓急适度,互相配合,恰到好处。”
造父一边实践一边咀嚼着师傅的教诲,驾驭技术很快有了提高,但不久就发现当换上几匹新马之后驾驭起来还是有问题。他请教师傅,
泰豆氏对他说:“你不仅要在内心真正领会和掌握了驾驭,同时还要学会掌握调试马的脾性,才能做到在驾车时进退自如,转弯合乎平稳,即使驾驭马匹跑很远的路也不至于让马力气枯竭。真正掌握了驾车技术的人,应当是双手熟练地握紧缰绳,全靠心的指挥,上路后既不用眼睛看,也不用鞭子赶;内心悠闲放松,身体端坐正直,六根缰绳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落地不差分毫,进退旋转样样符合马的节奏,如果驾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车道的宽窄只要能容下车轮和马蹄也就够了,无论道路险峻与平坦,对驾车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些,就是我的全部驾车技术,你可要好好地记住它!学习驾车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都应当这样。”
从此造父更加刻苦训练,熟悉马匹的个性,驾驭技术日臻完善、驾轻就熟。这些御马的技术对造父的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他的子孙。
周穆王的圣驾的千里马都来自造父之手。造父与周穆王的岁数相近,都爱收养天下名马,擅长驾驭狩猎。周穆王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造父游潼关得骏马六匹,并知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产天下名马。当时,周天子车乘的八匹骏马,需品种统一,毛色无杂。造父得六匹名马,若献给周穆王,还少两匹。若留为已用,其品种又都优于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安。于是,造父向周穆王奏明原委,决定亲自入桃林寻良马,补足八匹,送给穆王。周穆王答应了造父的请求,允许他去桃林之地去寻找与那六匹千里马同样毛色的良马。桃林之地,方圆三百余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良驹,实为困难。造父在桃林之中,风餐露宿,入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良马两匹,合圆六匹为二乘,实现了天子出驾双车的规格。即:天子出征,车为二乘,一乘马四匹。当造父将名为“骅骝”、“騄耳”两匹千里马呈现给周穆王的以作奉献的时候。让周穆王十分喜悦,立即换了新车,并为造父亲捕的两匹良马赐名。从这时候起,周穆王对造父更是宠爱。有一天,召造父同乘,出都城丰镐,纵马西行,千里马速度飞快,加上造父娴熟的驾驭技术,不一会,随行卫队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半日就到了西域。第一次看到这里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与关中大不一样。加上珍禽猛兽遍地,君臣狩猎之心顿起,便开始拉弓射箭、追禽赶兽,很快狩猎获珍兽猛禽满车。这时,天色已晚,无法辨别归途,便决定在西域找住处,寄宿一夜。二人驾车,任凭良马缓缓而行。凭着良马识途,千里驹通神灵,不知不觉就到了难于觅见西域瑶池,得到西王母的热情接待。
这个故事传到今天,西王母的神秘面纱,还是由于造父的神奇驾驭,成就了一段神话传说。
然而就在周穆王在西王母的国度里,流连忘返的时候,传来徐国叛乱的消息。原来周穆王时期,东部有一个徐国,其国君经营了一个富庶的国度,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周边五百里、三十六国只向许国朝贡,而不再理会周王室。一直是周穆王内心堪忧的事。所以经常对徐国国君下令,命其放弃东部霸主归顺周王室。强大起来的徐国国君那里肯轻易就范,就在周穆王西去的时候,徐国国君率兵攻打王城,王城离群龙无首、危在旦夕。周穆王得到信息,敦促造父驾驭千里马速归。造父自任舆驾,八匹千里驹,如龙腾云飞,神速地赶回到京城,使徐偃王猝不及防,徐偃王得知周穆王,乘八匹千里驹驾云而归,大兵压境,一夜之间,士兵逃亡近半。次日,周穆王率大军攻打徐偃王,徐偃王大败。徐偃王率残兵败将,一路败退,但周穆王大军紧追不舍。大破徐国,并杀死了徐偃王,平定了东部之乱。三十六国重新朝贡周王室。徐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大败徐偃王而造父立功。周穆王将一个叫赵的城邑赐封于造父。从此造父的后裔便在这里繁衍生存。这就是后来的晋国的赵氏家族,依次到战国时候的赵国始祖。
大约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周孝王时期蜗居在西犬丘的西秦的部落又出现一个秦非子。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壮又漂亮。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便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
非子受命之后,尽职尽责,利用汧水、渭水之间的肥沃草地,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剧增,而且秦非子养的马健壮且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都来视察,看到马匹既多又壮个个都可被训成战马,所以每次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周孝王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但非子并非嫡出,这让周孝王有些为难。
因为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正宫妻子,生有儿子就是嗣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周孝王要取消其宗脉资格来让非子继承,这下可是急坏了申侯,他忙不迭地来拜见周孝王,向周孝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申侯向周孝王说奏言说:“从前,我们先祖住在骊山生下一个女儿,成为戎胥轩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亲戚关系,而中潏归附周朝,保卫西部边垂,西部边垂也因而和睦。现在我把女儿嫁给大骆,生下嫡子成。申、骆再次联姻,西戎都归服,所以您才坐稳王位。求您仔细考虑一下,不要轻易地改换宗脉为好。”
于是周孝王说:“从前伯益为舜帝主管禽兽,牲畜繁殖得很好。所以封有土地,赐予嬴姓。现在他的后人也替我养马,我就应该分给他土地,让他作为一个附庸国。”
周孝王的一句话,虽然没有把继承宗脉的事情交给非子,却把秦地赐给了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而且也不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以便与西戎和睦。于是秦地之主非子便成为秦地的第一代国主。号秦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