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番外基础上额外补充几点。
需要注意一点,主帅分拨下来的正兵,再执行完作战任务之后,是要还回去的!
当然了,在执行作战任务过程中战死沙场的那部分正兵自然不用交还,但这并不代表军将可以随意私扣正兵壮大自己的势力。
战后交还正兵的比例影响到主帅给这名将军记军功的大小,并且私扣正兵的行为一旦被查实,要受极其严厉的处分!
此外,由主帅分拨的正兵,其所需粮饷由主帅拨兵之时一同划拨;至于亲兵的粮饷,主帅不管,亲兵们吃得是那名军将的俸禄。
为了尽可能提升手下亲兵的战斗力,每个军将都会不遗余力地帮手下亲兵配备齐全的甲胄兵器,按时足额得发放军饷月粮,甚至那些有实力的军将(比如分管某一郡州县治)还会帮手下亲兵填置家产女眷。
这一切都导致一个亲兵的战斗力,远远高于同阵营的正兵……战局不利,正兵溃逃甚至哗变是常有的事情,而亲兵是要血战到最后一人的。
亲兵若战死,其家眷可得一笔抚恤金,甚至余生还有可能被军将妥善赡养;而正兵战死就战死了,最多只需要考虑怎么修理回收其身上的武器甲胄……所以怎么指望正兵像亲兵一样玩命打仗?
要不是一个将军的俸禄实在有限,这些人恨不得手下两三千兵卒全都是亲兵!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军将的亲兵规模都在三百到五百人之间,想知道一方阵中大约有多少精锐之士,用主帅手下将军总数乘以五百就差不多了。
所以过去打仗(指宋代彻底改革军制以前),一军统帅往往要带几十上百名将军一同出征,其目的就是集中这些将军亲自训练出来的亲兵当主力。
一场战斗,往往就是双方最核心的两三千亲兵在阵中拔刀舞枪地玩命,外面围着几万正兵举着兵器在那里呐喊吆喝……剩下的辅兵伸长脖子缩在最外圈看戏。
什么十几万人马凑在一起你来我去的比划刀剑,那都是后人不着边际的YY……有工资社保的员工和只能分吃盒饭的临时工干起活来肯定不是一个路子。
若是一方亲兵将另一方打崩,那胜利这方的正兵就会兴高采烈得举起刀枪加入战团,而失利那方的正兵立刻就扔下刀枪转身跑路。
(为激发正兵的作战积极性,主帅规定正兵若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就可凭首级多寡换取规定数额的犒赏)
至于辅兵连逃跑都懒得跑,直接往地上一跪就举手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