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才既已得‘风骨’,可否指教‘风骨为何物’?”
……
东湖,万亩升烟,天水朦胧。
轻风细雨,船只往来,庙山下东湖集市,远望如蜃楼景象。
一艘渔家小船上,刘彦、陆侯船房对坐饮酒,刘平在旁摆菜设宴,沉炼掌渡当艄公,在船头划桨。
一口甘甜入腹,陆侯与君请教起‘风骨’。
他不是不知‘风骨’,而是不明‘其理与其妙’。
刘彦把盏,笑颜反问:“不知子洵眼中风骨为何物?”
陆侯沉思少许,回答说:“我没见过风骨,只是听人言说,也从书中典故一窥风骨之士。”
“我曾听老师说风骨。”
“师言,风骨脱胎于君子品德,乃精神骨气。”
“欲养正气,先养风骨。而欲养风骨,需先立品德。”
“当君子正直光明的品性入到骨髓里,白骨便成了‘风骨’。”
“风骨成后,身性入骨,内生‘正气风’。”
“适时,君子将精神寄托于天地,便可得一匹‘正气白锦’!”
“此锦,乃正直品德精神所化,熠熠生辉,刀剑不破!”
“老师说,诸子之中,孟子浩然之气最胜,他的正气可显化日月山河,万里锦绣,震撼天地,神鬼敬畏。”
“但我读《诸子列传》,未见其中提到‘孟子风骨’。”
“《大夫列传》中只赞赏‘屈原、伍子胥有风骨’。”
“而《君子列传》中,又说某君子自幼便有风骨。”
“却不知,风骨究竟是形貌、气度、精神、还是品性?”
说到这,陆侯拱手请教:“世才是否能解?”
刘彦饮下盏中酒,说:“子洵其实已知‘风骨为何物’,只是没有理清楚‘风骨之表里’。”
“令师杨公所言风骨,是说内在之骨。”
“列传中所言风骨,乃指精神气节。”
“子洵可读过《相骨认尸》的典故?”
说着,与其讲起这篇典故。
故事说的是‘郓城县有一午作,能够‘相骨认尸’,通过死者尸骨就能认出他生前是什么人’。
一日县里乡绅公子犯了人命桉。
为逃过死罪,他家从郊外盗来一具刚下葬的男尸,搬入公子厢房引火焚烧。
对官家声称‘昨夜厢房失火,公子已死于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