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陈卓阳最近过得并不算好。他其实已经感觉到自己把许多事情想的简单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是最适合派系发展的沃土。
师生关系,同门关系,往往能形成天然的同盟。
至于为什么要有同盟,两个字,竞争!
在外人看来高校是象牙塔,但其实内部竞争跟社会没什么区别。
高校之间的竞争自不必言。
华夏高校教育跟其他国家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越牛逼的学校,学费就越便宜。
985、双一流院校绝大部分本科专业的学费都只要五千块,哪怕是二本学校也贵不到哪去。
但那些根本没听说过名字的三本院校,学费动辄一万五到三万,甚至部分院校一年学费五万往上走。
众所周知,一流学校不管是师资条件,还是各种硬件配置都肯定要比三本院校好很多倍,而且这些都是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维护的,但学费却比三本院校少几倍……
大家公认的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高校教育资源这块不但无效,反而直接反过来了。
资金缺口那块自然就是靠补贴了。毕竟优质教学资源不可能凭空产生。
但每年教育科研方面的拨款就那么多,你家多点,他家就要少点。
所以厉害的高校绝大部分校长都是院士,即便不是院士,去查一下履历也会发现这些大佬曾经的履历有多辉煌。
总之,校长不但要对内有效管理,对外起码也得说得上话,这样分蛋糕的时候才能有底气多争取一点……
同理,等外部争完了,高校内部各个学院之间也要竞争。
如果仔细翻看各个大学里优势专业的院长就会发现,大多数院长并不是并不是学院里最厉害的那个,甚至不是最厉害的那几个。而且一般来说还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人最适合。而且人选往往是上层跟内部经过各种商议之后推举出来的那个。
要知道学校下面每个二级学院的资源都是由学校来分配的,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院长这个行政岗位上干几年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副校级领导。
加之本来自家院系就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培养一个副校级领导上去,未来学校分配资源的时候,自然会向培养他的学院倾斜一点。
这也最符合派系利益最大化。所以高校里的优势学院往往内部都还很团结,因为大家相互妥协,能把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