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剧的自我修养》第二篇,服化道。 许非写的比较郁闷,如果写后世,他能喷十万字不重样。现在的影视工作者素质太高啊!服化道要贴合时代,符合人物,这是当常识来做的。 所以他只能强调其特殊意义,呼吁大家重视,懂得欣赏。 “服,即服装设计。化,即化妆。道,即道具和布景。 如果剧本决定了一部作品的下限,那服化道就决定了它的上限。它是观众的第一眼审美,是评判作品的重要标准,不是用一句‘幕后工作’就能形容的。 关于它的讨论性,更多出现在古代戏中,还是先看例子。 图片是1983年的电视剧《武松》,齐鲁电视台拍摄,祝延平主演。 它不仅仅是一部改编名著的古典电视剧,在很多方面,该剧都足以载入史册。比如它的叙事结构、镜头运用、武打设计等等,都达到了高度成熟。 今天我们说的是服化道。 《武松》堪称开创了服化道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先河,虽然当时很粗糙,但细节值得考究,基本还原了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 看图。 书中写武松辞别宋江时,‘穿了一领新纳红袖袄,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背上包裹,提了杆棒,相辞了便行。’ 北宋男子的基本服饰,大概分公服、常服和平民服。武松此时不是都头,所以穿的是平民袄,长至膝盖,有袖头,夹或棉。 至于范阳毡笠,毡笠是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制成的,带宽檐的帽子。 范阳在今保府北部以及京城这一地区,在北宋属汉族和游牧民族的交界处。当地汉族人学会了制毡技术,又拥有丰富原材料,就成了毡笠的生产基地。 北宋驰名品牌,老少爷们都喜欢。 所以我们再看《武松》的这身装扮,自会发现其中妙处与值得敬佩的地方,这也是服化道最根本的价值。 我们不能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不能在战国时期就出现胡服骑射,更不能从建筑外景到室内内景,从人物着装到桌面摆设,永远那么崭新靓丽。 古代砖墙上没有风吹雨打的痕迹,人来人往的集市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这种‘崭新’,必须要唾弃。 所谓一步一景有故事,一草一木总关情。 服化道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幕后,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决定着影视剧‘塑造环境’的成败,也是作品真实感的关键来源。 甚至承载着传播历史符号和营造美学的重任。 再举个例子,我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幸出演了贾芸一角,有段时间与化妆师杨树云同屋,他就为我讲述了构思黛玉罥烟眉的过程……” 在许非饱藏私货的第二篇文章见报之后,数家全国性报刊的转载影响力,也慢慢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