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报》、《大众电影》、《大众电视》等,每期的发行量加在一块,不亚于一次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投放。 在文艺界和影视爱好者的圈子里,引起了相当震动,很多人都在讨论他的专栏。 媒体敏锐的抓住这一热点,连番采访相关人士。这货朋友也多,不少人拎出来都能颤一颤。 “戴临风:带来了一种新视角,值得思考。” “陈长本:通俗易懂,多数观点并无偏颇,可以作为影视爱好者的入门知识。但有些内容未免言过其实,太过想象。” “陈小二:哎哟,总算有人说到表演了,不然我面条就白吃了。” “李雪建:这是演员的本分。” “葛尤:怎么没夸我呢?” “杨树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我们幕后工作者的努力和价值。” “汪朔:这小子就是教大家怎么看戏呢。” “刘恒:感觉对我很有启发,尤其赞同对服化道的论述。” “张铁霖:国外信号不通。” 支持、交流、善意批评者居多,纯反对的较少。 谁能看出来,他是真心喜欢影视艺术,并希望这个行业有大发展。 而且他除了吐槽一下皇阿玛之外,没有开杀戒的内容。被夸到的作品和电视台,不可能跳出来喷,没被夸到的也无所谓。 人家都写“由衷敬佩现在的影视工作者,在成本少得可怜的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考究的服化道,着实不易。” 你还有啥可说的? 总之一夜之间,许老师觉得自己火了。 “在八十年代,每个人都能当上十五分钟的学术超男。” ——许·中天·非 ………… “哎哟,许老师!” 中心办公室里,许非迎来了一位出版社编辑,也就是前段跟自己说,先在报纸上试试水的那位。 “不打扰您吧?省的您跑一趟,我就特意过来了。” 编辑热情洋溢,笑道:“老实说啊,我真没想到理论性文章也有这么多人喜欢,还是您笔力足。” “就是新鲜,读者图一乐,真让我搞理论还不一定能成。” “谦虚了不是,行了不说废话,今儿来跟您商量商量出书的事。” 编辑取出一份合同,许非一瞧。 大意是,许非起码要写十篇,总字数不超过十五万,对方负责编纂出版,稿酬一次性付清。 在早期,作家不赚什么钱。 报刊、出版社都是看情况给,给完这文章就跟你没关系了,人家爱卖多少是多少——直到两个人的出现。 一个是汪朔。 他最初是按字算,一个字五块钱,有家魔都的报纸约稿,一听2千字要1万,直接吓跑了。 后来又按版税算,这都懂。 另一位是郑渊洁。 头几年他还过得很贫苦,同时在16个报刊上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