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言。
考不中,就准备三年以后重考。如此一科又一科,耗尽一生的精神才力,就为了能够金榜题名。许多人考了一辈子,头发全白、牙齿失落光,还在锲而不舍。
如果科举能够真正选拔出人才也行,然而四书五经八股文的教条考试,注定除极少数智商绝伦的天才之外,选拔出的绝大大都是书白痴。这些人自己毫无政务能力,又大都在层层考试中耗尽了精力和锐气。年纪且大,无心学习,只想着如何抵偿过往受尽的苦累。
浪费精力”埋没人材,选拔出的又大都年长事故,幕气沉沉”只想着升官发家的官吏,科举制遂成为吏治的大害。不知道有几多天官首辅”想要扭转这一局面,使宴场的升迁非论身世,只看政绩,然而无一例外,全都失败。
沈默的前任,隆庆年间的首相高拱就曾提议,国初举人为名臣者甚众,以后偏重进士,轻视举人,积弊日甚,请求自今以后,惟论政绩,非论身世。这是一个有见地的提议,可是以高拱的手段都没有推行下去。现在轮到沈默来做这件事,他没有颁发刺ji科甲官的言论,却默默的做了很多。
他知道,高拱和之前的官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科甲官群体,对任何故障他们独吞官位,虎口夺食的举动,城市极为警惕,坚决抵挡。一个人想和一个集团斗,哪怕是皇帝也不成能成功,唯一的体例,就是将这个集团从瓦解,让争论乃至争斗产生于集团内部。只有这样,才可艉找到同盟军,取得斗争的胜利。
沈默正是这样做的,南京监生之乱后,他改萃国子监教育,第一步是优化生源,首先停止接收捐监生这是监生质量下降的根源。
只接受各省学政推荐上来的生员,以及恩荫大臣的子弟。本朝的制度,对大臣的儿子,有文荫或武荫。在大臣建功或是几年任满以后,照例可以荫子。文荫从荫一子入国子监书起,结业后直接授官。好比严世蕃和徐阶之子徐播,都是走的这条路。
然而对仕途而言,这种坐享其成的荫生身份,不但不是大路,反而是种阻碍。是以严世蕃权势滔天,尚不得入内阁、掌枢机,徐盾刚当上工部shi郎,就被人盯上弹劾,不得不去官回乡。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监生身世的官员,普遍地位低下,能靠父兄攀上高位的数目极少,所以缺乏天然的同盟军,很难在科甲官的土地生存。
现在沈默致力于提高监生的教育质量,改善生源之后,他更是恢复了原先严谨的积分加实习的学制,并且广聘名师坐堂。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