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官居一品 > 第九零七章 见龙在野(下)

第九零七章 见龙在野(下)(3 / 5)

,政治日益黑暗。这使得关于从世道人心上,为现实政治寻找解释的儒者,对此前的思想发展特别是讲运动进行反思和检讨,就是将现实政治归咎于世道人心,并最终归结为教化人心的经义出了问题。

因此儒者们,对此前的思想发展特别是讲,进行了反思和检讨。结果使新一代的思想家得出一个结论,株守于宋代的程朱理无助于改变世道人心。他们大胆主张对占据统治地位的程朱理进行怀疑和改造。比如白沙先生陈献章,便主张思考和勇于怀疑,用他的话,即是“贵疑,:“前辈谓者贵疑。疑则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程朱理被视为金科玉律的时代而主张贵疑,其对程朱理的怀疑自不待言。但真正动摇并颠覆了理根基的,是阳明先生王守仁!其前以详迹,不复赘言。只消知道一点,孔圣人:“大之道,在明明德。,而朱熹对此的演绎是古之yu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yu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三yu齐其家者,先修其身:yu修其身者,先正其心:yu正其心者,先诚其意:yu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依照理的法,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最基本的环节,王守仁却提出格物致知是不可行的,从根本上否定了理的实践意义。

出于救治现实政治的思考,王守仁在格物致知之外提出了一种新思想,这即是人所熟知的“致良知,。何谓良知呢?王守仁本人多次对此进行明确的论述。他:“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与前儒的故作高深不同,阳明公的意思极为简单和明白。所谓良知,即是人心中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理。这种良知的得到,并不需要向外去格物,而只须到内心去寻找。这种良知的提出,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孟子“人皆有其侧隐之心,的老调重弹,又似乎是理家所攻击的堕于禅道,但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考察,则其根本意义仍在于攻击当时日益堕落的广大官绅集团。

因为依照被当做官方正的程朱理,只有向外格物才能获得真知,这种格物致知的理论只适于广大书阶层,只有熟圣贤书的人才有能力去格物,去成为圣人。这等于不明确地提出了书人最高贵、最聪明。也就为官僚集团提供了一种享有特权生活的理论支柱。

阳明心提出良知,实际上对官绅集团的优越感来了一个釜底抽薪一既然圣人不是格物而能做成的,而良知又是人人天性中都具备的,这就抹平了官

最新小说: 征服者伊凡雷帝 天下无胡 将门遗孤 这个山贼开wài guà 朽烂红木殿 开元我为王 满清异姓王 天珠之万界王者 换身古男女 帝王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