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的大获成功,在李奇维的预料之中。
毕竟是百年后的经典之作,其创作风格和思维,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再加上李奇维自身科学第一人的影响力,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现在欧洲又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让小说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哪怕是在此刻的亚洲,小说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倒不是因为它那隐含的反战思想,而是纯粹的好看。
因为好看,所以受欢迎。
《虫子》的精彩是不分民族地域信仰的。
不管是印度,樱花国,还是华夏,所有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幻的精彩。
华夏,北平。
进入了民国后,整个华夏的气象与前清完全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更愿意与西方接轨,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也随之传了进来。
再加上李奇维十多年的教育培训,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可以说,关注西方科技的人才,比之前多了很多倍。
1915年5月,教育部。
今年34岁的周豫才,是教育部的佥(读签)事。
所谓佥事,就是分管各厅或者司的部分事务,地位略高于科长。
在民国政府中央体系内属于中下层官员。
因此,周豫才只能算混的一般。
他十多年前留学樱花国,先是学习采矿学,然后又转行学医。
后来因为战争的刺激,深感学医无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他在樱花国留学期间,和华夏国内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认为华夏要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真知。
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领域。
得益于李奇维之前创建的科技类报纸,现在的华夏,科学技术类文章也有了传播的土壤。
然而,李奇维的报纸瞄准的都是欧洲最前沿的科学。
因为太过高端,导致离普通民众非常遥远。
因此,大规模的科普就显